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丽商动态
新闻动态
丽商动态
她用青春编织彩带人生
 时间:2010-11-1    来源:武汉市丽水商会    点击:2888
    彩带就是畲族流传悠久的传统手工艺织品,景宁畲族彩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特征。 彩带又叫“拦腰带”、“合手巾带”、“带子”、“丝带”。有关彩带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她把报晓鸡留给畲家小妹妹,报晓鸡每天会告知天下事。后来,报晓鸡和小妹诀别时说:“我在封金山喝过千年露水,尝过万种花草,内脏被露水花草染花了,我死后,你将我的肠子取出就成为一条彩带,将胰子取出就成为一个香袋,当你定亲时,把彩带和香袋当作定情物,会祝福庇佑你们。”小妹照办了,果然生活美满幸福。
      
    彩带在畲乡世代相传,如今作为传人仅有蓝延兰一人。
      
    蓝延兰出生于1968年6月,小学文化,家住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东弄村,系丽水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成员。她为人纯朴、善良、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她的人生的旅途上,她用勤劳的双手、充满智慧的大脑,编织了一条条精致漂亮的彩带。
       
    蓝延兰出生在彩带编织世家,她外婆的外婆是清末有名的彩带编织艺人,识字虽少,却能把织带工艺和汉字相结合。曾织造了《皇帝朝纪》的字带,带上织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帝朝纪、宋元明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福禄寿喜、龙飞凤舞、荣华富贵、金玉满堂”两行共104个字,中间还织上50多个原始文字织纹,后来成为当地后代畲族织带的样版。
      
    蓝延兰的外婆蓝龙娘受其影响,也是一位织带高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就以编织彩带为生,度过难关。
      
    受其家庭艺术熏陶,蓝延兰6岁开始学织彩带,经三十多年探索,如今她已是新一代畲族彩带编织的佼佼者。她多次说过,畲族彩带是流传悠久的传统手工艺织品,既是美化衣着的装饰物,也是作腰带、背带等物的生活实用品,还是畲族男女青年定情信物,定亲礼物和驱邪祝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承载着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讯号,一成不变地用彩带形式保留了数千年原始的“意符文字”,成为一种“活”着的文物。
      
    198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蓝延兰突破陈规,编织出“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等汉字织纹。1997年,她又纺织出“庆贺香港(澳门)回归”字样的彩带。
       
    1999年11月,在温州举行的99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上,蓝延兰的参展作品喜获特别金奖,成为大展的最高奖项。
      
    进入新世纪,蓝延兰又编织出一条长4米余、宽10.6厘米,织有全国56个民族名称的彩带王,在畲乡传为美谈。
      
    蓝延兰的许多织品,多次作为民族工艺品赠送中外贵宾。日本、韩国、美国等客人还特意上门求购。
   
    在上海纺织大学就读的韩国籍学生金成喜曾连续5次上门求教织彩带……
      
    日本学者对蓝延兰的彩带艺术深感兴趣,专门撰写了论文,详细论述了畲族彩带与其他艺术的异同。
      
    一位美国客人专程到蓝延兰家,化几千元钱一次购买十余根彩带,其中一条以360元成交。
   
    然而彩带也同许多民间传统手工艺一样,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年轻姑娘已很少学织彩带了,为不让畲族彩带艺术失传,蓝延兰成立了“畲族彩带艺术工作室”,带起了一批学生……
      
   《中国特产报》、《浙江日报》、《浙江画报》、《西湖周末》、《丽水日报》、《温州时报》、《畲乡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分别以《彩带传人蓝延兰》、《畲族彩带飘四海》、《畲族彩带》等为题,报道了蓝延兰的事迹。蓝延兰——作为畲族彩带青年艺术家仍将一如既往,继续探求畲族彩带的许多难解的历史之谜,继续传承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讯号,继续为畲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
       
(注:文中出现的“意符文字”,是指6000余年前形成的原始文字和3000多年前已经成熟的甲骨文之间,存在着一个生成和流传“意符文字”的时期,畲族传统彩带的织纹图案,正是这一民族远古朝代的“原始文字”。这些文字,有假借汉字甲骨文的织纹,有含意的织纹,也有几何变形的织纹。由于千百代畲族妇女的虔诚传承,保留了远古时期的原始织纹风貌,保留了遥远深沉的文化内涵,成为畲族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见证。

               
设计开发:时代贝尔 21Be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