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民俗 >> 精神风俗 

(三)少数民族民间传说故事
1.人物传说
  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说的史画中,有很多传说内容深受大众喜爱,比如有壮族的《刘三姐》,藏族的《迎娶文成公主的传说》,侗族的(吴勉》;流传于云南大理、洱海、巍山等地的关于清末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的传说有《杜文秀起义》、《严办坏乡府》、(筑台拜师》、《渡漾江》等;流传于贵州黔东南一带的关于清代苗族起义领袖张秀眉的传说有《官逼民反》、《三箩泥巴》、《支援刘白号》、《英勇就义》等。
2.风物传说
  主要是解释当地山川古迹、江河湖泊、花鸟树木和动植物由采的传说故事。著名的篇目有白族的《望夫云》、《蝴蝶泉》,高山族的《日月潭》、《火烧岛》,满族的《牡丹江》,朝鲜族的《镜泊湖》、《天池》,蒙古族的《兴安岭的林海》,苗族的《月亮山和太阳山》、(姊妹石》,布依族的《黄果树瀑布》,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壮族的《花山壁画》,瑶族的《大藤峡》,黎族的《五指山》,纳西族的《龙女树》、《石牌坊的来历》,京族的《三岛的来历》,鄂伦春族的《犬仙洞和奇奇岭》等等。
3.习俗传说
  主要是解释各地、各族关于风俗习惯、节日等的形成及采历的传说,它饱藏着人民群众对欢乐和苦难的回忆。此类传说很多。例如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藏族关于转山会的传说,傣族关于泼水节的传说等。许多少数民族节日乙都有关于其采历的传说。维吾尔族姑娘梳小辫和葡萄的由来,高山族人为什么喜欢嚼槟榔,布依族的蜡染工艺是怎么来的,苗族为什么赛龙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传说故事加以解释。
4.民间童话
  也称:"幻想故事"、"魔法故事"、"神奇故事"。"童话"一词,我国古代没有,"五四"运动前后在翻译介绍外国童话时,由日本直译过来的。我国少数民族民间童话的题材主要有生产斗争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反映生产斗争的有白族的《小黄龙和大黑龙》、畲族的《天眼重开》、达斡尔族的《老虎为啥下山了》、布依族的《杀虎射鹰》、蒙古族的《猎人海力布》、壮族的《水珠》、维吾尔族的《木马》等。
  表现人民道德观念的有黎族的《吹天箫》、壮族的《渔夫和皇帝的故事》、达斡尔族的《宝铃铛》、普米族的《本分人和狡猾人》、白族的《事久见人心》、东乡族的《白羽飞衣》、傈僳族的《大姐和三姐》、侗族的《兄弟分家》、高山族的《螺师变人》、独龙族的《姑娘和青蛙》、藏族的《青蛙骑手》、毛南族的《寻找幸福的人》等。
5.生活故事
  又称"世俗故事"、"写实故事"。这类故事生活气息浓,现实性强,有鲜明的阶级倾向性。这类故事主要产生在:阶级社会里,多反映阶级关系、社会现象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事实和经历,讽刺和鞭挞剥削阶级,歌颂和赞美劳动人民,善意地批评人民群众的缺点,多以生动幽默见长。在少数民族生活故事中最典型的要属机智人物故事。例如在维吾尔族及新疆各兄弟民族中广泛流传的《阿凡提的故事》,目前已名满全国走向世界;维吾尔族的《毛拉则丁的故事》影口向也很大。另外还有苗族的《反江山》、布依族的《甲金》、瑶族的《卜合》、蒙古族的《巴拉根仓的故事》和 《沙格德尔的故事》、藏族的《阿古登巴的故事》和《聂局桑布的故事》等等。
6.寓言故事
  是隐含着哲理教训或讽刺寓意的短小故事。少数民族的寓言比起歌谣神话采,是较后产生的,一般说来它产生于阶级社会。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剥削阶级的专制统治,劳动人民不能公开直率地讲很多话,于是就联想到另一些与之相类似的生活现象或动植物的现象,用这些类似的现象来暗示不能直言的事,达到说明道理表达观点的目的。寓言的产生既以残酷的阶级压迫为背景,又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语言艺术的成熟为基础。
7.人格动物
  中国少数民族寓言与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寓言有个共同点,就是以人格化的动物来做主人公展开故事。因而有人也把这类故事称做动物故事。少数民族寓言中的名篇有傣族的《老虎死了,还是睡了》、彝族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锡伯族的《山羊和狼》、维吾尔族的《狮子和老鼠》、东乡族的《好虚荣的喜鹊》、藏族的《咕咚来了》、仡佬族的《老鼠开支》、朝鲜族的《蚯蚓和青蛙》、瑶族的《穿山甲的教训》、苗族的《聪明的小黑狗》、羌族的《虎豹比武》、毛南族的《蜈蚣与蜗牛》、哈萨克族的《狗熊和农夫》、布依族的《狐狸洗澡》、乌孜别克族的《狐狸的礼品》等等。除上述民间文学体裁之外,还有民间谚语、民间格言、民间笑话、谜话、歇后语等民间文学形式。

第二章 民间风情来自百姓生活
第一节 音乐与舞蹈.
1.音乐

  音乐和舞蹈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音乐、诗歌和舞蹈密切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几种艺术形式。劳动中的协作及动作的节奏,是产生音乐歌谣和舞蹈的最初驱动力。最初的诗歌都能唱。歌唱时人们便会手舞之,足蹈之;舞蹈时又有歌唱或打击某些工具及东西来伴奏。由于音乐和舞蹈的紧密结合,许多人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中国自古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古代教育以"六艺"为主,"六艺"以礼、乐为首。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做是附于"礼"的进行教化的重要手段。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则无所措手足。"荀子在《乐论》中也说:乐"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可以使"民和"、"民齐"、"兵劲城固"。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都表现出是礼必有乐、无乐不成礼的传统。音乐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的鼓舞作用,在近现代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原始人类在劳动中首先创造的是声乐,是民间歌谣、劳动号子,是人们对自然和动物声音的模仿,而后 才发明制造出乐器以器乐来伴奏声称,来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情感。
  (1)劳动歌--也就是进行劳动生产时唱的歌属于民歌的一种,主要有劳动号子、渔歌、牧歌、猎歌和进行各项农业劳动时唱的歌。已经调查采集到的劳动歌,涉及到20多个少数民族。
  一般来说,劳动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有的则因环境不同(如草原、山林)而节奏自由,曲调悠扬。歌词有传统的,也有即兴创编的。号子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演唱形式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唱和。劳动歌曲的其他形式则常用独唱、齐唱,也有一领众和式。劳动歌按不同的活路分得较细,如羌族就有犁地歌、收割歌、薅草歌、撕玉米歌、打场歌、搂柴歌、押房背歌等,不同工种歌的曲调也不尽相同。
  (2)山歌--也是民歌的一种,大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内容主要反映劳动、爱情等生活。山歌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各民族中,数量种类极多。除以往流传下来的词之外,有许多是即兴编词。除歌者独唱自娱外,多对唱。对唱时又有一领众和的擂台式。有人将山歌和小调(小曲)合称,内容比起山歌来就有所扩大。小调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和风俗活动,曲调流利抒情结构整齐,内容多咏唱传说故事、描绘自然风光、抒发离情别愁。在少数民族山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 是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中的"花儿"。主要流行在甘、青、宁的回族及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族中。"花儿"也称为"少年",是种口头文学和民歌的形式,甘、青一带的群众(主要是农民)把唱花儿叫做"漫花儿",充分表现了它的自由不羁的浪漫情调。
  "花儿"本指姑娘与"少年"相对应,也就是歌唱情歌的双方。因"花儿"歌的内容主要是情歌,所以借来直呼这种民歌形式。"花儿"分"整花"和"散花"两类。"整花"可归人叙事歌曲,内容多为历史传说故事,有固定的词。"散花"多为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语言简洁比喻生动,感情真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质 朴自然的感染力。除爱情外也有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反抗斗争的内容,故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每年在"花儿"流行的地区都有一些大型的花儿会节日活动。参加者云集,数日不散,盛况难表。"花儿"的唱腔豪壮高亢、自由奔放。"花儿"的曲调有上百种,仅宁夏一地就有30多种。"花儿"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等。"花儿"可按流行地区分三大流派:河州花儿(即"河湟花儿",流行于临夏、固原、青海本部),兆岷花儿(流行于临夏、甘南、定西、武都的部分县),山花儿流行于宁夏南部。
  (3)礼俗歌曲--是祭祀、丧葬、婚姻、宴席(酒歌)、拜年、建房、尽孝、节日等活动中在特定的场合与礼仪中唱的民歌。尊项不同,情绪曲调和内容雹随之不同。我国有礼俗歌曲的少数民族有40来个。例如蒙古族的宴歌,多用于喜庆宴会,游戏式的轮番接唱或对唱,常即兴发挥,无伴奏,曲调委婉清丽、热情开朗,内容多为恭贺、祝福,充满真诚,富于情趣;蒙古族的送葬歌曲则旋法进行平稳,音域不过八度,速度缓慢,节奏自由,有浓厚的喇嘛诵经及佛教音乐色彩。又如侗族的酒歌,又称"好事歌",用于节庆、建房、祝寿、嫁娶等喜事酒席酰唱,按饮酒礼仪又分敬酒歌、劝酒歌、请客歌、留客歌、送行歌、交杯歌等,多衬词,多对 唱,一领伞和。
  (4)摇篮儿歌--我国有20多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摇篮儿歌。例如满族摇篮曲"悠车调",曲调徐缓摇荡,强调角音,内容即兴而作句式不等,平稳安适充满温暖亲昵之情,易使婴儿心静入睡。壮族民间摇篮曲总称"哥都燕,汉语译为"摇篮歌"、"暖暖调"。歌词五言四句为一段常用叠字。曲调缓慢委婉、亲切甜美,头尾多用衬词,音乐有轻摇慢荡、柔风拂柳之感。
  (5)叙事歌曲--民间叙事歌的主要内容是历史传说故事、民族迁徙故事、婚姻家庭故事等,多由民间艺人、原始宗教的宗教职业者、老年人演唱且有伴奏。我国有民间叙事歌的少数民族有近30个。例如京族叙事歌,多六八字排句,曲随语言音调行腔,节奏自由,旋法简洁干净:多是一字一音,仅在句未有较长的拖腔,显出波音润腔特色。黎族的叙事歌曲有3种类型:一种是以一种基本曲调为基础,行腔中变化句尾落音,改变节拍和速度,随语言音调即兴发挥,有声乐变奏的音素,结构较自由;一种是以当地山歌调演唱,多为两乐句乐段和四乐句乐段;第三种是说唱结合,有说有唱,说唱相间,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彝族的民间叙事歌曲(梅葛),分正腔、慢腔。正腔用来演唱历史传说,五字句,曲调悠长,起伏较大,以宫调式为主;慢腔多用来演唱爱情故事,以五言、七言的长短句为多见,曲调平直,朗诵性强,多为徽调式。
  (6)多声部民歌--凡结合两行苡配旋律或两个以上的音同时进行的音乐,称多声部音乐。民歌中多见的是二重唱、三重唱和多声部合唱。我国有十来个少数民族有多声部民歌。比较典型的有布依族大歌、侗族民歌、壮族的"欢悦"等。布依族的双声部民歌又称双歌,因为每曲须两首相依而存,又因其结构较大,又名"大歌"。其效果是两线条清晰,相互融洽。双歌的艺术特色是情绪开朗、乐观豪放、严肃庄重。侗族民歌由民间歌班演 唱,属民歌支声性质,主要旋律在低音声部,高音声部由低声旋律分支、加花变化而成。
  (7)舞蹈歌曲。是与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间歌曲。歌声起,便会舞蹈起;舞起来自然就会唱起来。我国有30多个少数民族有传统的民间舞蹈歌曲,其中舞蹈歌曲较多的是维吾尔、藏、彝、傣、朝鲜、纳西、景颇、阿唱等族。维吾尔、朝鲜、藏、彝、傣等族。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田间场院,只要是群体场合,有人唱就有人和,有人舞就有人跟,马上可形成热闹的气氛。比较著名的有苗、壮、布依等族的"跳月"歌曲,藏、羌、彝等族的"锅庄舞"歌曲,苗、侗等族的"跳芦笙"歌曲,傣族的"喊海光"民间歌舞曲,土家族的摆手舞曲等。尤其值得专门叙述的是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它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古代西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之乡,东汉以后以龟兹(今库车)为中心就已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今日之新疆地区,早在2000年前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活动的地区之一。《木卡姆》在新疆流传广泛久远。它是包涵有序歌、叙诵歌调、叙事组曲、舞蹈组歌和间奏乐曲等多种体裁内容的大型套曲集。
  (8)民族乐器--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乐器,有的很独特,有的是多民族共同的,有的是向周围民族学习引入的。若按民族 分别统计,各种类的乐器有上千种主要有。
  ①体鸣乐器--腰铃、脚铃、铜铃拍、杵、拍板、木鼓、三*、锡杖、镯铃、八宝铜铃、肩铃、盘铃、铜片钟、响铃、水盏、铜磬、龙船锣、马锣、狮子锣、勾锣、蛙锣、云锣、锘锣、口弦、竹口琴、铜鼓等。
  ②膜鸣乐器--八角鼓、)《平鼓、萨满鼓、手鼓、铁鼓、羌铃鼓、单皮鼓、盆鼓、腰鼓、双面环鼓、彝族大扁鼓、蜂桶鼓、黄泥鼓、抬鼓、水鼓、杖鼓、龙鼓、棋子鼓、筒筒鼓、象脚鼓、猴鼓等。
  ③气鸣乐器--牛角口哨、大铜角、贝、铜钦、长号、角、牛角号、竹号、横笛、龙笛、胡笳、鹿笛、鹰骨笛、雁骨笛、其篥、筚箫、牧角、夜箫、鼻箫、鼻笛、膂篥、狍哨、羌笛、巴乌、葫芦竹、筚噜、葫芦丝、筚、芒筒、芦竹、姊妹箫、稻秆排箫、各种唢呐、无孔笛、木叶、鸭嘴箫等。
  ④弦鸣乐器--竹筒琴、大三弦、玄琴、伽耶琴、火不思、七十二弦琵琶、独塔尔、热瓦普、弹布尔、冬不拉、曼多林、扎木聂、月琴、王玎、牛腿琴、五弦琴、牙筝、大四胡、七弦琴、角胡、独弦琴、骨胡、马头琴等等。
  (9)民族乐器的传播--自汉代起少数民族的尤其是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就开始传人中原地区,并为中华音乐的发 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先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音乐家有琵琶大师苏祗婆、康昆仑,作曲家白明达,笙笛筚篥演奏家尉迟章、尉迟青、安万善、琵琶演奏家曹妙达、曹善才、曹刚等。唐代"十部乐"所使用的50多种乐器里,有一半左右是少数民族乐船。在现今民间的文化生活中,仍能见到许多由古代少数民族创造或传人的乐器。
  ①羌笛 又称洞箫,本出自甘肃和西部一带羌族。汉马融在(长笛赋》中说过:近世双笛从羌起……
  ②横吹乐 主要指演奏该乐曲时所用的长弯角、筚篥等,是汉代至南北朝间由西域传人。
  ③琵琶 汉代自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人。
  ④箜篌 汉代传入中原,原本为"胡乐"。
  ⑤胡琴 唐宋时期由西部和西北部民族地区传人,现在的二胡、京胡、板胡、柳胡、革胡、四胡等等胡琴,都由它发展衍变而来。
  ⑥羯鼓 和羯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即月氏,羯鼓乃羯人的膜鸣乐器,南北朝时传人中原,盛于唐代。唐代杜佑著(通典)载:羯鼓"正如漆桶,两头俱击,以出羯中,号曰羯鼓,亦谓之两杖鼓。"今京剧中演奏的小鼓即自羯鼓而不。
  ⑦腰鼓 在古代有陶制木制两种,自西域疏勒传人,可说是今日各种腰鼓的雏形。
  ⑧钹古 代称"铜钹"、"铜盘",南北朝时传人内地,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铙、镲、小镲等都是它发展过程中的变体,至今仍被广泛用于民间歌舞、戏曲、吹打乐、锣鼓乐中,各族节庆中都用以烘托热烈欢乐的气氛。
  ⑨碰铃 又名"双磬"、"铃钹"、"碰钟"、"星"等,据传唐代由"骠国"传人中原地区。形似小钟,两铃相碰以击节,在民间很普及。
  ⑩膂篥 亦作"筚篥",又名"笳管",汉代起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唐代较流行,至宋代仍为教坊音乐的重要乐器,今流行于民间的称"管子"或"管"。
2.舞蹈
  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以经过提炼、 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情。舞蹈起源于劳动,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孪生。世界上许多国家舞蹈,都是以民族民间舞最为丰富多彩的……
(1)舞蹈的起源
  关于舞蹈的起源,舞蹈理论家、艺术史家、原始社会史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的共同观点是起源于原始人类共同的社会劳动生产。但是一具体化就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起源于巫术宗教,是为了祭祀和娱神媚神的需要;有的认为起源于游戏,是为了满足自娱的欲望;有的认为起源于男女异性间的爱慕,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灵巧和美;有的认为起源于感情冲动,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某种情绪;有的认为起源于对周围事物的摹仿,有的认为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爱好与才智。
  ①信仰--最初的舞蹈多是摹仿动物或少数植物的摹拟式舞蹈,摹仿的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图腾崇拜对象。绘于古代广西左江花山崖壁画,反映出古代壮民崇拜、信仰青蛙图腾。他们认为雷神是最高神,青蛙是雷神统治人间的"使者";青蛙本是天上的神,可追随雷神一起为人间消灾驱邪。所以在请天神时,现代的师公也摹仿青蛙跳跃的姿势而舞,双手上举两腿*开,其形象与花山崖画所绘相同。壁画描绘的正是部落首领引导群众祭祀水神的舞蹈场面。《周礼》等古代史籍中都有关于傩舞的记叙。傩舞就是用于祭祀的舞蹈,目的是用舞蹈仪式来驱逐人们观念中的鬼。独龙族的"牛锅桩舞"、畲族的"盘瓠舞"、景颇的"金再再"(悼念死者的大型祭祀舞)、羌族的"铠甲舞"等,都是祭祀舞蹈。"龙"是现实中不曾存在过的动物,它是一种图腾,也是一种多样图腾的结合物,是吉祥、雄伟、意志和威力的象征,我国许多民族都崇尚它,因此全国普遍流行舞龙和龙舞。在现今文艺舞台上,仍可看到许多与信仰和吉祥崇尚有关的民族舞,如傣族崇尚孔雀,有"孔雀舞"久传不衰;朝鲜族喜爱纯洁的仙鹤,有摹拟仙鹤的舞蹈;塔吉克、藏、蒙古等族崇拜鹰,有风格不同的"鹰舞";哈尼族热爱白鹇,赫哲族崇尚鹿与天鹅、在他们的舞蹈中亦有反映。
  ②摹仿--除了出于信仰崇尚因素的摹仿动植物图腾之外,有的是为了重现狩猎的欢乐和引诱猎获对象上当、使狩猎成功(有祭祀因素)才衍化出摹仿动物的舞蹈的。《尚书·益稷》里有"鸟兽跄跄"、"凤凰来仪"的记载。摹仿动物的舞蹈在民族民间舞中较多,例如鄂温克、鄂伦春族的"野猪搏斗舞",鄂温克族的"跳虎",傣族的"大鹏鸟舞"、"马鹿舞"、"鸡舞"、"鱼舞"、"鹭鸶舞",白族的"禽鸟类舞"(类似于"百鸟朝凤"的内容),独龙族、拉祜族的猴捉虱舞、喜鹊舞,藏族的"孔雀吃水舞",佤族的"狩猎舞"等,对动物形态和狩猎场面都有惟妙惟肖的表演。出于同样的原因,即重新体验劳动的愉快、收获的欢乐及显示力量的激情。表现劳动动作和过程的摹仿性舞蹈也很多。例如:回族、朝鲜族的"农乐舞",拉祜族的"割小麦舞"、"打苞谷舞"、"薅秧舞"、"割谷舞",维吾尔族的"摘葡萄舞",蒙古族的"挤牛奶舞",高山族的"杵舞",黎族的"打柴舞",壮族的"采茶舞",京族的"摇船舞",锡伯族的"拾麦惠舞",普米族的"纺麻舞"等。
  ③娱乐--重温劳动中的欢快场面和情绪是娱乐;表达自一身的喜悦,以轻松的气氛来调剂紧张的劳动是娱乐;欣赏兽的奔跑、鸟的啼啭、蝶的飞舞、鱼的悠游、泉的湍流和花的芬芳也是娱乐。娱乐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需要;社会需要就可以促成创造。人们相信万物有灵时,祭祀娱神也是一种需要;某一族群为了降服敌人,进行军事操练的舞即应运而生。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求神活动会产生好效果,因而有种欲望得到满足的高兴,也可说是娱乐。所以原始人的劳动舞蹈、祭祀舞蹈,以及庆祝婴儿降生,少年成人、五谷丰收、狩猎有获、战争胜利的舞蹈中,都不能完全排除娱乐的成分或鼓舞精神激励斗志的因素。当然游戏的娱乐性更明显。舞蹈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不可能一直处于原始的摹仿某一事物的状态,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有不断的艺术加工,使舞姿更优美动作更谐调,艺术感染力更强。出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舞蹈纹陶盆,在圆形内壁上绘着三组五人连臂舞蹈图案,生动地反映了新石器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古羌人的舞蹈娱乐场景。盆韵圆形与实际生活中人们围圈而舞相吻合。这种巧妙而自然的艺术表现方式,说明当时的制陶装饰工艺水平已相当成熟。从舞者来看相互手牵手,以左脚为中心向左移右脚,头向右回顾,按顺时针方向而舞,服装尾饰向左飘运,集体动作整齐划一,说明当时的舞蹈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2)少数民族舞蹈特点
  ①民族特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与民族音乐,几乎达到千差万别的程度。音乐与舞蹈相伴相随,为舞蹈伴唱和伴奏的音乐都是充满了本民族乡土气息的。懂行的人不用看服饰,只要一看舞蹈动作,一听伴奏的音乐,就知道是哪个民族的。若是没有了特色,也就没有了区别。例如,同样是以牧业为主的藏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藏族舞腿部和脚部动作多,强调踢踏,铿锵有力,步伐豪迈而粗犷;蒙古族舞则以抖肩、揉臂和各种马步步伐为特色,在表现人的同时也表现马的雄姿,有种"人离不开马,马也离不开人"的"马背民族"特点。蒙古族舞蹈形态讲究挺胸开怀,身体重心稍向后倾,给人以胸怀万里草原,极目远眺蓝天的舒展美和抒情美。动作潇洒引而不发,使观者都跃跃然。哈萨克舞则显得敦厚强健,充满力量与热情。
  同样是稻耕民族,北方的朝鲜族舞蹈肩部下压,臀部收缩,头部稍低,目视斜下方,以拧、倾向性的舞姿为主,给人以亭亭玉立、柔柔曼舞、端庄娴雅的美感;而南方的傣族舞,最大的形态特点是"三道弯",即胯、腰、肩向相反方向自然轻柔地扭、斜、偏,灵巧典雅,似行云流水。同样是西北民族而且同样受伊斯兰文化的深刻影响,维吾尔族舞的形态是昂头、挺胸、立腰、身体重心稍99倾,眉、眼、颈、腰、手、臂都有热烈而含蓄的表情或灵活多变的动作,给人的感觉是自由奔放热情洋溢、充满自信乐观向上。而伊斯兰一些民族的舞蹈则给以以庄重抒情、文雅幽美的艺术享受。
  ②民俗特点--民族风俗一般都鲜明地表现在信仰、节日和生活礼仪中。少数民族民间舞中保留着很多祭祀舞、巫舞和反映原始崇拜的舞蹈,如蒙古族的"查玛舞",满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的萨满舞,壮族的师公舞、道公舞、假面舞,藏族的"鬼面子舞",傣族的"魔鬼舞",羌族的"祭祖舞",土家族的"茅谷斯舞",瑶族的"洪门舞",侗族的"天魂舞"、"巫觋舞"、"依傩舞"、"傩神舞"、"神庙舞"、"祭祖母舞",黎族的"赶鬼舞",高山族的"祭舞",毛南族、仫佬族的师公舞,等等。(还可以参照舞蹈起源部分)在少数民族节日中,都有相应的乐舞,较突出的是新疆各族、东北朝鲜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尤其在青年男女的社交性节日里和喜庆节日里,民族歌舞贯穿始终。在生活礼仪中,很多少数民族有婚礼舞、迎亲舞、丧葬舞、敬酒舞等。有些民族甚至有行路舞、进寨舞、迎客舞,壮族即是其中一例。民族舞蹈的民俗特点,也可以说是密切联系生活的实用性特点。
  ③群体特点--民族舞的群体特点主要表现在编创、表演、流传等3方面。民间舞产生于民间,基本上没有指名道姓的编创者,它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群众出于表达喜怒哀乐的需要,即兴歌咏之,舞蹈之,有同感者相随之,而后逐渐加工动作,谐调步伐,统一节奏,基本定型,流传开来日臻完美的。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与自娱性特点紧密相联,很多舞蹈都是集体表演 自娱,没有袖手旁观的欣赏者,只有跳累了稍息的人和随时准备加入舞蹈行列的人。例如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彝族的"跳月"、跳"烟合"、"罗作",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傣族的"戛光",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苗族的"跳芦笙",侗族的"踩歌堂",土家族的"摆手舞",羌族的"跳沙朗"等等,在节日的舞蹈中,经常可以看到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共舞的壮观景象。群体性在表演中的另一个反映,是舞蹈本身要求舞者的动作必须统一规范,否则就没法跳。例如黎族、壮族的"竹竿舞",谁跳得不合竹竿开合敲击的节拍,谁就会被竹竿夹住;壮族的"板鞋舞"中,三四人或五六人合套两只长木板"鞋",若有一人舞步不同于大家就会连锁绊倒;民族舞中的群舞,其音乐节奏都要求舞者有统一的动律,否则就乱了套破坏了舞蹈的艺术美。少数民族的这种群体性培养了民族的团结精神。
  ④地域特点--共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舞蹈艺术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生活在崇山峻岭、莽莽草原的民族,要和寒冬的暴风雪进行搏斗,没有雄鹰般的坚强、牦牛般的耐劳、骏马般的骠悍、烈火般的热情和雷电般的迅捷,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所以生活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和东北 林海及内蒙草原的民族,一般都有顽强不屈、敦厚淳朴、热情豪爽的民族性格;而生活在青山秀水、鸟语花香、风和雨细、四季温暖的环境中的南方许多民族,则更多地表现出外柔内刚、温文尔雅、含蓄细腻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性格在舞蹈中都会自然地流露。
  ⑤传承特点--悠久的传承历史,在一些舞蹈中表现为基本动律没多大变化的稳定性。除原始的祭祀舞、傩舞和巫舞之外,在集体舞中也表现出这一特点。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国西南地区藏、彝、羌、纳西、普米等族的锅庄舞和左脚舞,现在行流的跳法,和5000年前河湟地区古羌人的跳法基本相同,连臂踏 歌围圈而舞,以左脚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驱动。证明材料就是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

第二节 工艺与美术
  工艺美术是属实用美术,在少数民族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和表现。比较突出和典型的有刺绣、挑花、编织、蜡染、扎染、地毯、漆器、制陶、佩饰物等。刺绣、挑花、编织、织锦是少数民族中很普遍的工艺美术,只是各民族运用于装饰的对象及花色图案的题材与风格不相同。使用较多的是服饰,其次是挎包、门帘、窗帘、褡裢、鞍垫、坐靠垫等。图案多采自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著名的织锦有壮锦、傣锦、黎锦、侗锦、土家锦、苗锦和瑶 锦。藏族的毛织品氆氇、"帮典",鄂伦春族的马鬃尾与麻混编的生活用品,德昂族的藤篾编织的腰箍,毛南族的花竹帽等都是精美的编织工艺晶。
  地毯和各种装饰性的挂毯在新疆、内蒙古和西藏的少数民族中广为流行,并被视为珍贵的工艺美术品。维吾尔族编地毯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著名和田毯质地柔软,富有弹性,防腐防潮,经久耐用,图案绚丽新颖,像天上的彩霞一样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挂毯,在许多新疆少数民族家庭中备受欢迎。内蒙古的蒙古族地毯工艺,早就形成了"阿拉善路"和"包头路"两大艺术风格。赤峰市生产的大型艺术挂毯"长城",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包头盘金地毯"五龙闹海",用镀金丝线编毯底,毯面流光溢彩,华美夺目。藏毯花卉图案丰富,底色多用深色,间以白色、玫瑰红、翠蓝、橙黄、淡黄等色,自然物花纹与几何花纹并用,亮丽醒目雍容华贵。藏毯除传统的龙、凤、蝶、山水、花草图案外,反映新生活和祖国新面貌的图也很多。
(2)染色工艺
  蜡染起源于汉代,传人少数民族地区后,在南方一些民族中长期流传,建国后更有发展。雷、布依、瑶、仡佬等族的蜡染工艺较著名。蜡染工艺被国外的有识者誉为"东方的明珠"。扎染在蜡染之乡也并用,另有黎族、白族的扎染技艺也很精湛。云南省大理市周城镇民族扎染厂吸收全镇4000多名白族妇女在务农之余参加扎染,年产扎染布15万多块,产品远销英、美、日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贵州安顺地区布依族的蜡染工艺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销路越来越广。当地建立蜡染厂和蜡染工艺研究机构。
(3)漆器工艺
  彝族的漆器是富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工艺晶,不论用什么用途的漆器,从色彩和图案上一眼就可以看出彝族的艺术风格。漆器有木胎、皮胎和牛角胎3种,大部分是餐具、酒器、马具、武器和日用家具等。彝族尚黑一般用黑色作底,以红、黄两色描绘鸡嘴纹、牛眼纹、油菜子纹、星纹和太阳纹等图案造型奇特。
(4)剪纸工艺
  剪纸工艺主要流传在东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东北主要有满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剪纸。西南主要有白族、傣族、纳西族、彝族和苗族的剪纸。剪纸图案一般用于祭祀、敬佛和居家装饰,但更多的是用于服饰的刺绣和贴花。
(5)贴布工艺
  布贴艺术,是指采用各种不同颜色、质地和形状的布块,以缝、绣、贴等方法制成图案的艺术品及工艺方法。我国的满、壮、瑶、苗、彝、侗、仫佬、毛南等数十个少数民族民间都有此法,主要 用于服饰和日用品的装饰。布贴分布缝与补花两类。东北满族的背心,贵州丹寨苗族古装女服,藏族大寺院瞻佛节展示的大幅佛像,广西南丹壮族布贴背带心等都是布贴艺术中的珍品。
  除上述民族工艺美术,哈萨克等族的佩刀,牧业民族的鞍具,各民族的乐器装饰,阿昌、水族的雕刻,景颇族的竹木雕刻,回族的玉石雕,白族的金属镂刻,侗族的木雕,黎族椰雕,新疆喀什的低温彩陶,广西钦州的泥兴陶,云南多民族的建水陶,贵州牙舟陶,傣、纳西、藏等族的土陶,南方多民族的傩戏面具,彝、白、傣、苗、侗、蒙古、维吾尔、哈萨克等族的漆器,哈萨克族的压 花皮囊,众多民族的竹柳编、藤编、草编、麦秸编,彝族的鹰爪皮碗,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品,赫哲族的鱼皮服装,甘肃南部藏族、回族地区的洮砚等等都是工艺美术中的民族精华。
2.美术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文化的重要内容。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因为美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反映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所以又称造型艺术。绘画用的材料有颜料、绢、布、纸、木、石、骨等,雕塑用木、石、泥、铜等,建筑和工艺美术用的材料更为广泛。建筑物本身就是美术作品,需要强调的是,在许多民族建筑中,都大量采用绘画和工艺美术装饰。
  美术是一门造型的艺术,它以特定的工具和物质材料为手段,在二维平面或三维空间里,用线条、色彩、画面、形体创造出静态的借以表现生活和情感的视觉艺术形象。它的视觉感知性和空间存在形式,使它作为"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出现在艺术王国里。乡村美术,也具有一切美术都具有的上述特征。它产生于乡村,是在乡村特定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它都与乡村环境、乡民生.活及其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切切相关。这是它区别于都市美术、人文美术的地方。乡村美术种类非常丰富,而每一种类又有许多分支,如工艺美术就包括剪纸、刺绣、编织、印染、木石雕刻、儿童玩具等。中华民间深受农民喜爱的并且最具有普遍性并能充分反映农民文化气质的美术形式,还有年画、剪纸等等艺术作品……
  (1)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深受乡民欣赏的一种装饰艺术。它产生和生存的文化背景,与我国的岁时习俗及乡村生活情况联系紧密。作为农耕文化历史远久的我国,自古对于同农业联系密切的岁时节 序极其注重。因而一切与农事及其节气相关的宗教信仰、风俗礼仪、社会交往、吉庆喜乐等事项,都结合在岁时节序中。年画,顾名思义,是为庆贺新年而张贴的画。也正因为这样,它作为由腊月进入正月间的一种节令产物,自然要把人们在年终岁首钓信仰、祭祀、期盼、祝颂、庆贺等方面的习俗、情怀、文化绘入画中。所以年画作为一种乡间的艺术文化,作为农民心理的艺术表现,首先是展示在它们的内容上面,民间年画所画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大体是围绕乡村生活及其文化传统而衍生的。除了那些流传于乡间的故事、神话、传说之外、主要是描写渔樵耕读、三 教九流、屋木舟车、山水名胜、珍禽异兽、花草鱼虫、地方风情等事物,借以表达初寄托人们在自己的生产、生活方面驱灾弭难、迎祥纳福的祝愿和期盼。根据年画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文化用意或精神主旨,民间年画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祭祀类
①神马--即印有马形的版画,用于传统信仰中为腊月二十四日"送神"和正月初四"接神"所举行的活动。届时乡民焚烧这马的版画,意为供灶神为首的诸神上天返地时乘驾。
②纸马--即供送神敬祖时焚化用的印有各种神像的版画,其中灶神的画像最为普遍。腊月二十四日从灶壁上取下原 来的神像烧化,送其"上天",正月初四换上新的,表示接其从天上回来。此外,还有门神、财神等。但也有各行各业的行神纸马,供年例大祭使用。
③金纸,刻印有福、禄、寿三星图象或大寿字的版画,乡民通常在"辞年"、"开正"敬神时用。以上这些,都是以版画的形式出现的宗教、迷信用品图画,而极少见到纸绘形式的。
祈福类
包括①门神,②钟馗,③财神,④三星图和福禄寿喜图,⑤姜太公,⑥太极图,⑦和合二圣图等。这些年画贴在堂屋、大门、房梁或新房等地方,以求镇宅避邪,迎祥纳福。
祝颂类
包括①五福临门,②麒麟送子,③花仙上寿,④年年有余,⑤四季平安,⑥大吉大利,⑦万事如意,⑧天仙送子,⑨三阳开泰,⑩竹爆平安,11、增福财神,12、聚宝盆树,13、吉庆有余,14、财神叫门,15、福寿双全,16、天官赐福,17、推车进宝,18、一团和气等等。这些内容丰富的年画,亦以版画为主,其构图思想和画面主题的设计方法,多取吉祥语言的谐音象征物,或双关隐喻;"言此及彼"等手段。它们既透出了乡民的特殊审美知觉和价值法则,也显示了版画、彩绘艺人的机智和艺术情趣。如"竹爆平安",实以谐意"竹报取意,比如以"瓶安"--花瓶插花构图以谐音隐喻"平安"。
民间神话
包括①五鼠闹东京,②盗仙草,③陈情借兵,④三顾茅庐,⑤水漫金山,⑥诸仙阵,⑦八仙过海,⑧桃园结义,⑨三英战吕布,⑩定瓦岗等等。它们多是取材于《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红楼梦》、《西厢记》、《西游记》、《《白蛇传》、《东周列国志》、《七侠五义》、《隋唐演义》、《包公案》以及民间口承艺术等。这些内含故事情节的年画,既以乡民中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博得群众喜爱,又以其特有的历史或文学内容使人们能在观赏中获得某些知识甚至行善为仁的教化。而将它们在新春佳节或新居落成等喜庆 时候张贴室内,则使家庭更能增添几分欢乐热闹的气氛或新鲜而富有文化玩味的情致。
民情风俗类
包括①朝岁图,②耕织图,③渔樵耕读图,④春耕图,⑤丰年图,⑥合家欢,等等。这种以民俗风情入画的内容,实则拙朴地记载了农耕生活的场景,表现着乡民对和平劳动,丰衣足食日子的憧憬。如果按照年画的艺术形式划分,则又可以分为版画和彩绘。木版年画是乡村年画的主要形式。它流传很久了,清时趋向成熟。除了乡间艺人自刻自印的外,享有盛誉的木版年画,主要是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潍县的杨家埠、广东的佛山、四川的绵竹、湖南的隆回县滩头等地的年画。年画的制作及其被乡民所欣赏、购买、张贴,自然首先是与岁时节令尤其是过春节的习俗有关,但也不全是这样。其中,还有相当部分与日常的人生礼仪、习俗有关。像婚姻寿诞、起屋迁居、开市营业、拜师收徒、庆贺丰收、酬师谢医、敬神祭祖等活动,也多用相关内容的年画去加以美化和点缀,平添许多热闹或隆重的气氛。
(2)剪纸
  剪纸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乡村群众性艺术创作:据说在西汉时期就开始出现,到南北朝时期逐步流传于民间,隋唐时代剪纸艺术随着造纸业的发展而更加兴盛。中国的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曾留下过"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由于剪纸创作的工具普遍、材料简单又实用性强,所以它在乡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过去粗通"女红"的妇女,对它几乎无人不会。在这一刀一剪构制的艺术天地里,剪纸的创作者,留下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味,留下了自己的情怀和追求;剪纸作品的欣赏者,则在这个天地里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看到了自己的世界。花样百出内容丰富的剪纸创作,也因此使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乡村,传统的乡民。
  剪纸的艺术形式和内容都很复杂,有许多种类。按其功用,它们大致可以划分成几十种类型。其中,有装饰窗口的窗花,装饰天花板的团花,装点婚嫁吉庆礼品的喜花或礼花,装饰妇女衣裙花边的边花,装饰门角窗边的角花,装饰灯笼罩的灯花,供妇女绣制衣物用的鞋样花、枕头花、肚兜花、帽花、手帕花、桌布花、帐帘花、门帘花、被面花等等;但是最能反映乡民的文化心理及,其审美情趣的,倒还不是这些花样的功用,而是人们在这种类繁多的花样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艺术表现方式。
  剪纸创作的内容,从历史故事到现实生活,从各类人物到飞禽走兽、花草鱼虫,从人间到仙界,几乎无不涉及,无奇不有。和年画相近,剪纸作品也以避邪祈福和欢乐吉庆两大内容为主。它们又各以其特殊的艺术构思和艺术手法,表现着乡民的理想和追求,价值和审美,好恶与爱恨。根据乡民剪纸所表现的文化内容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剪纸艺术大致有这样一些种类型:
(1)隐喻--
  以形譬义。把器物形态的象征意味与其名称谐音的隐喻意味结合起来,在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的"画外音"里,将乡民欢乐、吉庆、祝福、祈愿等方面的文化意识表达出来。其中:蝠喻"梧"、桃表"寿"、钱表"全"、以桂圆表"缘"、以牡丹表"富贵",以桂花表"贵"等方法而构思、剪制出来的祈福求寿图画,如福(蝙蝠)寿(蟠桃)双全(两枚古钱币)福缘(蝙蝠与桂圆)、富贵(牡丹)寿考(以八仙所持宝物排成寿字)、眼前(有孔的古钱)等等。有以结喻"吉"、以磬示"庆"、以鱼表"余"、以莲示"连"、以桔和荔表示"吉利"、以柿表"事"、以柏表"百"、以羊表"阳"和表"吉祥"、以蔷薇表"四季"、以猴表"侯"、以背表"辈"等方法而构思、剪刻出来的表征祈求吉祥、如意、平安等心意的图画。如吉(百结)庆(磬)有余(鱼)、连年(莲花)有余(鱼)、事事(两个柿子)如意(灵芝)、三阳(三只羊)开泰、吉祥(羊)如意(灵芝)、四季(蔷薇)平安(花瓶)、辈辈封侯(猴戴官帽、手托官帽、骑于鸡背)等等。
   有以金银表"财宝"、以金鱼表"金玉"、以玉兰和海棠表玉堂、以摇钱树表"招财"等方法而构思、剪制出来的表示祈求财富之心的图画。如招财进宝(装满金银的聚宝盆)、富贵(牡丹)有余(鱼)、金玉满堂(许多金鱼游于鱼缸或池塘)、满堂(海棠)富贵(牡丹)、金银满堂(摇钱树)等。有以鹿表"禄"、以水仙表"仙"、以绶带鸟表"寿"、以梅表"眉"等方法,构思、剪制出来的表达在祝贺生日时祈求福寿之心的图画。如福禄寿三星(蝙蝠、鹿、寿星老人、捧桃的侍从)、天(天竹)仙(水仙)拱寿(绶带鸟)、麻姑献寿(麻姑手牵捧桃童子)、群仙(水仙)祝(竹)寿(寿面)、蟠桃献寿(持桃仙人、桃树)齐眉(梅)祝(竹)寿(寿字或绶带鸟)、群芳祝寿(桃、长春花、灵芝、竹)等。
(2)写实
  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示现实生活。这类题材多为劳动和生活的一些日常场景。其中,乡民除了正面地肯定自己的生活,在艺术创造中观照自我以外,没有更多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故其表现的手法比较率直,多用素描或特写的方式被剪纸艺人摄入创造之中的广泛题材,有这样一些是最为常见的:纺纱、织布、采茶、养鸡、喂猪、放牛、耕田、送肥、播种、收割、运粮、筛谷、簸米、 炊事、缝衣、刺绣、担水、撑船、捕鱼、提灯、舞蹈、游戏、读书、放风筝、舂年糕、过节、送亲、乘凉、以及农民、少女、小胖娃、战士等人物画像。这些内容的剪纸,情趣健康意境真切,是乡民对自身日常的生产、生活实际体验的质朴表现,富有乡土气息。
(3)摹临
  对自然事物的摹写,包括各类优美风景,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虫蛇鱼虾。乡民对这些题材的运用,或是为了装饰环境、美化生活,或是为了用其称谓谐音代表吉祥,表达某些祝颂和期盼,或是把它们剪作花样,供刺绣和印染之用。其中风景一类的画面有田原、果林、河湾、湖滨、山水、名胜、亭台、楼榭等。花草、花木一类的则有十二月令花:桃花、牡丹、荷花、兰花、香石榴、海棠、菊花、栀子花、桂花、水仙、茶花、梅花等和玫瑰、萱草、葫芦、蔓草、菖蒲、鸡冠花、万年青、杜鹃、牵牛花、吊金钟以及松、竹等。鸟兽一类的则有风、鸾、孔雀、白鹤、喜鹊、画眉、绶带鸟、鸿雁、春燕、狮、象、麒麟、鹿以及十二生肖等。虫鱼类则有蝉、蝶、蜂、蜻蜓、蚱蜢、螳螂、金鱼、鲤鱼、鳌鱼、虾、青蛙等。所有这些,都是乡民生活中多见的美丽的吉祥的事物。
(4)描绘
  民间神话、故事传奇情节的描绘。它们如同民间文学和戏剧、年画一样,有着脍炙人口、百年不厌的魅力。入画的故事,多是乡民们言传口承、大家熟悉的。如"三娘教子"、"牛郎织女"、"二郎担山"、"草桥借伞"、"八仙飘海"、"夫妻观灯"、"老鼠嫁女"、"西厢记"、"王宝钏"、"二度梅"以及《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等文学传奇故事中的片段情节。这些剪纸,既有单幅的,也有双幅或多幅的,甚至像连环画一样连续的。在刻划故事、戏剧人物的剪纸作品中,还有一种是直接用于表演的,即皮影纸偶,它是剪纸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以剪、刻为主,伴之以 贴、接、绘等多种辅助手段,制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它们也不全是作为登台道具,许多时候完全是一种玩具,我们少时也曾做过和玩过众多的皮影纸偶。
(5)剪制
  吉祥文字的图案、花纹的剪制。这类作品是将那些意味吉祥的文字剪刻成圆形、方形图案或连体字。福、禄、寿、禧的文字图案,双喜图,百寿图,蛹字纹,方富字图案,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连体字图案,都表现着乡民对福禄寿喜这类吉祥世界的炽热向往。此外,有些文字及其变体图案,与其他形象结合,则又有谐音隐喻的意义。以上我们分别就流传于乡村的年画、剪纸艺术作了简要的说明。除这两项外,乡村美术还有许多其他的种类。但就其艺术构思、审美情趣、表现内容以及实用价值来说,与这两项都有大同小异之处。只有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经济实用的意义更为重要。

设计开发:时代贝尔信息科技
鄂ICP备11001189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武汉市上生企业策划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