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民俗 >> 民间吉神 

茶业之神
  陆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曾被授以太子文学官职(但未到任)。湖北天门是陆羽的老家,他活了70采岁,古时堪称长寿,但他的一生却很坎坷。陆羽刚一出生,就被父亲遗弃河边,龙盖寺的一个和尚将其收养。陆羽长大后,其貌不扬,但天生聪颖好学,诙谐善辩。
  陆羽在庙中受了许多苦,后不堪忍受,逃离而去。他当过戏子,多扮丑角,在一些滑稽戏中大显身手。陆羽通过自学,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与当时名士颜真卿、张志和,女诗人李季兰等人相交甚笃。他对茶尤有研究,嗜茶如命。陆羽游历天下,遍尝名茶名水,拒绝朝廷请他作官的任命,躲到江西上饶广教寺内隐居多年,终于写出了世界第一部研究茶叶的专著--《茶经》。全书共有三卷十篇,记述了茶叶的特性、采茶工具、季节、茶的加工、煮茶和饮茶的方法、茶的产地等,开了茶书专著的先河,后世百余种茶书皆源于此。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陆羽对茶叶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所以死后不久,即被奉为 "茶圣"、"茶神"。当时的茶神像多为陶、瓷制小偶人,为茶商和茶肆老板所供奉。
  陆羽隐居处--江西上饶市广教寺(今为上饶市第一中学校舍内),原有他所住的"陆鸿渐宅"。宅外有茶园数亩,凿有一泉,水清味甘,被评为"天下第十四泉"。泉边石圈上"源清流洁"四个篆字是清未知府段大诚所题,至今完好。陆羽在此潜心著书,以自凿泉井烹自种之茶而自得其乐。唐代诗人孟郊在《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一诗中,盛赞了陆先生的清雅高洁。
  中国茶自唐朝东移后,在日本逐渐形成了具有美学艺术的"茶道",至今兴盛不衰。17世纪初,中国茶叶输入欧洲及其他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并有日渐风靡之势。

酒业之神
  陕西白水县有个康家卫村,村有一条长10公里的大沟,名叫杜康沟。沟的源头有一眼泉,泉边碧树芳草、蝶舞蜂鸣,水就是从杜康泉流出,沿沟底徜徉而东,汇人白水河。白水河也因此而叫作杜康河。
  因为杜康造酒颇得杜康泉之助,杜康泉水,又因杜康造酒而得名。"彼相亲兮,不可分矣"。有人就在杜康泉边的土坡上,造一杜康墓。在墓的左边,建一杜康庙,庙中供奉着杜康神像。
河南也有杜康酒,而且有两个著名的杜康酿酒处,一在汝阳,一在伊川。
  汝阳县有个杜康村,相传就是杜康造酒的地方。近几年,在杜康村又发现了一座三国时期的造酒遗址。足见传闻有据,斯言不谬。但以酒而论,名气最大的仿佛还首推伊川的杜康酒。名酒最重名水,名水最好名泉。白水有泉,伊川亦有泉。伊川泉水的一大特色是天愈旱而泉愈旺,天愈寒而泉愈暖。如此泉水,岂不令人啧啧称奇?且泉中生有一种五彩小虾,虾呈红、黄、白、黑、紫五种颜色。在杜康河里游弋的鸭子,因为吃了这虾,其鸭蛋蛋黄都呈血红颜色,鸭子也跟着沾了光。这种鸭蛋旧时被充 作贡品,挑挑拣拣,献给皇上,皇上也跟着沾了光。现经化验证明,此水中含有40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善哉,善哉,诚可谓奇泉奇水酿奇酒也。如今,伊川杜康酒享名中外,伊川县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节确产为中国十大酒都之一。
  那么,杜康先生究竟属哪里人氏?回答说,杜康先生首先是一位中国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美酒之神。

瓷器之神
  中国陶瓷闻名世界,素有"瓷国"之称,景德镇则有"瓷都"之誉。早在北宋年间,朝廷派员在此监制御用瓷器,此后景德镇的官窑专门烧制朝廷贡品,这里一直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派督陶官常驻,监制瓷器解京,专供皇室之用。御窑厂规模宏大,分工精细,工艺高超,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官办瓷厂。在御窑厂内,有一座风火仙庙,供奉着陶瓷业的保护神童宾。
  童宾的故事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当时太监潘相奉旨来此,督造一件特大瓷器。瓷器特大,工艺特难,工期特短,这潘太监又特别穷凶极恶。如此"四特",纵有"鬼斧神工"之技,成功犹然无望。而后数次试验,都告失败。窑工们挨打挨骂,还要饿饭。官窑上下,一片绝望。
  童宾本是一位普通的窑工,但身怀绝技。此时也是叫天不应,呼地不语,满腔悲怆,无法可施。每每夜宿窑外,难以成寐。或有人说,他一片焦心与精诚,感动了上天,有神人梦中点化,告他成功之法;或有人说,他从民间传说中得到某种启发,决心变口碑为现实,以自己的身体做一次试验;或有人说,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制陶经验,又有了新的奇丽瑰美的臆想;或有人说,他决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惊动天地感化鬼神,不管怎样,童宾作了一个壮烈的决定,来日烧陶到了最紧要的时刻,他对天三拜,然后虎啸一声,便向熊熊窑火中跳了下去。童宾死了,大瓷器烧成了。
  工友们收拾其遗骨,埋葬在凤凰山上。工友们不愿也不肯相信他真的死了。为了寄托对他崇敬的哀思,为他在窑厂内修建了风火仙庙。从此,他就成了一位行业之神。
  中国行业神来历甚多,出身甚杂。童宾是为自己的同行们最感亲近的一位神灵。他是一位成了神仙的普通人,又是一位有着崇高忘我精神和执著追求的神仙。反映了祭祀文化的性格,留下了隽永的韵味。

灭虫之神
  中国是个农业国,古代要靠天吃饭,蝗虫是农业的一大敌人,古人对蝗虫无能为力,只好乞灵于驱蝗神刘猛将军、天曹猛将刘犄。至于把刘猛将军说成是元末的刘承忠,那是清代的事,雍正年间皇帝还命有司致祭。清代是个极讲政治忌讳的朝代,尤其以前期、中期更甚,文字大狱接连不断,统治集团的政治神经其实也脆弱得可笑。统治者既然有"文忌",也当然会有"人忌",刘犄大约即为其一。清朝统治者为金人后代,他们对抗金名将并大败他们老祖金兀术的刘犄,怕是有些耿耿于怀,至少不会欢迎。许多神虽然由民间"选举"产生,但有的最终还得"钦定"才算数,好在老百姓有时也并不买这个账。
  除了刘犄,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治蝗好汉,他还是个大官,即唐玄宗时的宰相姚崇。一年山东发生严重蝗灾,姚崇严斥一些人说蝗虫是"神虫"不能捕杀的谬论,命令山东官员发动百姓一齐灭蝗,他还提出了一些灭蝗的办法,最终使山东避免了一场大灾荒。姚崇虽未当上驱蝗神,但其灭蝗功绩却载人史册,为后人所传颂。
  旧俗,以正月十三日为刘猛将军诞辰,除官府致祭外,民间还举行热闹的迎神赛会。

监狱之神
  中国是有造神传统的国度,各种神明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即使在监狱里,也有所谓狱神存在。因年代久远,古代监狱今天已多不复存在,狱神自然也不易见到了。但有一处狱神至今仍然安然无恙,他就在大名鼎鼎的山西洪洞县苏三监狱里。
  这座监狱的出名与京剧《玉堂春》的流传有很大关系。剧中写的是明代*女苏三(即玉堂春)与吏部尚书的公子王金龙之间的曲折爱情故事,其中有一折《女起解》是演苏三被诬杀人,囚于洪洞县狱中之事。《玉堂春》原本取材于明代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这一故事和戏剧的流传,使得洪洞县大狱--人们习惯叫它"苏三监狱",名扬四海。
  过去监狱里有一条规矩,允许犯人们每天去参拜狱神, 《女起解》中,解差崇公道要押送苏三去复审,苏三求道:"请老伯稍等,待我参拜了狱神再走。"她的唱词有几句是:低头出了虎头牢,狱神庙前忙跪倒。望求爷爷多保佑,三郎早日得荣耀。狱中的犯人们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求告无门,只有可怜巴巴地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狱神身上。
  这位狱神到底何许人也?不少谈苏三监狱的文章,都说"不清楚"。这位狱神,应是尧时的大臣皋陶。有史书记载,皋陶是当时的最-直法官,他制定了法典,用刑法断决案件。史籍载:"皋陶造狱,法律存也。"就是说,他是牢狱的首创者,是远古声名最著的刑狱之神。皋陶还是位清正的法官,史称其"决狱明白,察于人情",皋陶任大法官时,"天下无虐刑",实属难得。

歌舞之神
  古代把戏剧演员叫做"优伶"、"伶人",他们所供奉的行业神叫"老郎神"。过去在戏班子的后台,常会见到戏班所供的一个神龛,龛中有一尊神像,高不过一尺左右,是个小白脸,英俊少年模样,身穿黄袍。这位就是戏曲行所祀之老郎神,。也就是梨园神。
  这位梨园神是谁,有些不同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与"梨园行"、"梨园子弟"有直接关系。
  李隆基是个有名的风流皇帝,他挑选了最优秀的乐师300人,又从宫女中挑选了能歌善舞的几百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皇家歌舞团,在梨园排练,李隆基亲自担任指挥。谁要是弹错或唱错了,他马上就会听出并加以纠正。玄宗还善于打羯鼓,常常亲自为乐队击鼓。一次梨园排戏,玄宗看得兴起,也换上戏衣,参加表演。在李隆基的参与下,歌舞戏剧排演得很成功。唐玄宗是个文艺全才,兼演员、作曲、指挥、导演于一身。
  后来许多名演员出身于梨园,梨园也荟萃了全国最著名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张野狐等。梨园的设置,对唐代歌舞音乐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李隆基对此是有贡献的。后世便将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则称为"梨园子弟"或"梨园弟子",而唐玄宗李隆基理所当然的被尊为戏神--梨园神了。
  梨园神俗称"老郎神",是因为许多方言中, "老"是"小"的昵称。小儿子"常被叫做"老儿子"、"老疙瘩"。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老郎"。玄宗自己也常自称"三郎",他在梨园给演员们排练时,常对他们大声喊:"你们要好好练,别给三郎丢脸!"

**之神
  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祖师爷,老郎神便是*女们历代相传的祖师爷、行业神,这位神明是**们的保护神。据《金陵岁时纪》说:"六月十一日为*寮祀老郎神之期。或云,神为管仲,盖女闾三百之所由来也。"
  这位老郎神并不是梨园行的祖师爷老郎神唐明皇,而是一位白眉神。这位白眉行神明的画像倒也魁梧健壮。明代《万历野获编》记有这位白眉神的形象:"长髯伟貌,骑马持刀,与关像(指关羽)略肖,但眉白而眼赤。"尽管白眉神模样像条好汉,但毕竟只是给*女们撑腰做靠山,所以身价也很低微。
  不过*女们对白眉神却十分恭敬,她们最初接客,一定要与嫖客同拜此神,然后定情,而且北京、南京等大城市都是这样。北京**家家供奉白眉神,*女们早晚要向他祷告。但这位白眉神的来路连*女们也不大清楚。倒是前面所引的《金陵岁时纪》说的有道理,真正的**神应该是管仲。
  管仲是春秋初的大政治家,执政40余年,把齐国治理得十分强盛,襄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即"春秋五霸"之首。清代学者纪昀说:"倡族(指**)祀管仲,以女闾三百也。""女闾三百"又作"七百"。
  明代《五杂俎》记载说:"管子之治齐,为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是说管仲治理齐国时,在宫中设市,让七百个女子住在里面,以便行商。为了招徕顾客,取悦于人,这些女子就得出卖色相,国家还要向她们征税--所谓"夜合之资",用这笔可观的收入作为军费开支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当时齐国国中就有不少人对管仲的这个作法颇不以为然。不管怎样,管仲是**行当的始作俑者,而且似乎是世界上官*的鼻祖。在时间上,比古希腊、近东等地出现的官*都要早。管仲无愧为**的祖师爷和行业神。
  除白眉神、管仲外,*女们还崇拜五大仙,即五种被尊为"仙家"的动物--刺猬、老鳖、黄鼠狼、老鼠和蛇。五大仙的神像或牌位常供在*院老板的密室里。*女和老鸨们认为这五种动物都极有灵性,家道生业的兴衰、个人的荣辱与凶吉等,都取决于五大仙家的意志。

娃娃之神
  过去全国各地有一些哪吒庙,庙中供奉小哪吒。哪吒是个颇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喜爱的"娃娃神"。"哪吒闹海"是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
  哪吒的来历也挺怪,他在古印度佛经中并无记载,出现在中国佛书里也是含含糊糊。《宋高僧传》中说,有个道宣和尚夜里走路,一脚踏空,从石阶下掉了下去,突然觉得有人托住了他的双脚,似在空中行走。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少年,就问他是何人。少年说:"我不是一般人,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叫哪吒太子,为佛都护法神,特来保护您。"
  毗沙门天王即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后在中国演变为托塔李天王),佛经上说他有五个儿子,哪吒是三儿子。在敦煌唐代壁画中,有不少他们父子的画像。天王为金色身,着七宝金刚胄,头戴金翅鸟宝冠,佩长刀,左手托宝塔,右手执戟,足踏夜*鬼。天王两侧则是夫人、天女及五位公子,哪吒即在其中。由于哪吒父亲北方天王早已"加入"了中国籍,成了托塔李天王,所以哪吒也完全是个中国古代小英雄的形象:手提火尖枪,臂套乾坤圈,腰缠红绫,脚踏风火轮,雄姿英发,生气勃勃。

小儿之神
  中国民间神祗一般可以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个系统。其中人鬼系统大多是历史上作过卓越贡献或某方面有一定影响的帝王将相、英雄人物、贤达智士,乃至能工巧匠、有特异功能者,涉及面广,包罗万象。当然,其中也不乏传说人物。这也反映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庞杂性和随意性。有意思的是,在众神之中,人们并没有忘记广大少年,特意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位"小儿神"。这就是传说中孔子的"老师"、古代著名神童项橐。
  到了魏晋时期,社会上流着孔子与两小儿辩日之远近的故事,这个故事载于《列子·汤问》,十分有名。大概受了这个故事的影响和启迪,隋唐时期便出现了《孔子项托相问书》。
  《孔子项橐相问书》其实上是一部书,不过是篇两千来字的文章。这篇作品是写孔子东游,路遇三个小儿,就跟其中的项橐聊起天来,引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智斗"。
  孔子一气向项橐提出了40来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自然现象乃至人生家庭、伦理道德、怡游博戏等各个方面。项托对答如流,滴水不漏。把孔老夫子佩服得连说了六个"善哉"!项橐反问了孔子三个问题,可孔子却连一个字也回答不了,闹了个大红脸,只好说了句"后生可畏",遑遑而去。小小项橐以7岁之龄,能言善辩,并富有哲理,不愧是位神童。该书问世后,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解放前尚有《新编小儿难孔子》流行,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项橐以其非凡的智慧难倒了孔圣人,可惜10岁就夭亡了,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项橐死后即被神化。明《广博物志》称: "项橐,鲁人,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当时各地还立有一些先圣大王祠--项橐庙,只是这种庙现在已很少见到了。

偷盗之神
  说起偷摸,也称得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还没有完全进化成人的洪荒时代不好讲,但大约有了人类社会以后,就有"原始扒手"出现了,因为人群中总有些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分子存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行当"还挺走红,一些神偷被许多大贵族收用,他们甚至在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大作用。
  战国时期,著名"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另三位是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养士三千,其中不乏此类人物。有一次,秦昭王把孟尝君软禁在秦国,他正为买通秦王宠爱的小老婆燕姬而一筹莫展时,一位善偷门客自告奋勇装狗从狗洞爬进宫中,学狗叫哄过警卫,把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偷出,转献给燕姬。燕姬马上替孟尝君说好话,他才得以狱释。这帮人跑到函谷关,天未亮关门未开,又一门客来了个"半夜鸡叫",闹得群鸡齐鸣,守关者以为天要亮,大开关门,孟尝君一伙慌忙逃了出去。这两位为孟尝君立了大功,不过这类人的名声并未提高,还留下个话把,叫做"鸡鸣狗盗",这一行还有个雅称"梁上君子"。这是后汉名人陈实赠送的雅号。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屋,趴在房梁上,陈实假装不知,马上把儿孙们喊到屋里集合训话。陈实说:"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这位"梁上君子"听了,大为感动,马上从梁上跳到地下,磕头请罪。
  历代神偷不绝于书,明代著名市井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中,就专有一篇《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叙述了宋元时的几位神偷传奇故事,其中虽有不少夸张润饰成分,但都有一些生活依据。到民国时,京城神偷燕子李三的传奇,更是脍炙人口。不过,历代神偷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水浒传》的时迁了。
  书中说,时迁专干那些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勾当,人称"鼓上蚤"。只看他这个绰号,就可见其轻巧便捷的程度了。这位生得其貌不扬:骨软身躯健,眉浓眼目鲜。行步如怪族,行步似飞仙。
  他的拿手好戏则是:夜静穿墙过,更深绕屋悬。偷营高手客,鼓上蚤时迁。时迁在梁山好汉中本是个不起眼的小头领,是负责"走报机密"的,排座次排在了八十多位,地位很低。但由于他的猥琐滑稽和神偷绝技,在世俗中却留下了深刻印象,知名度远比一些大中头领高得多。他最露脸的事迹还被编成了戏剧《时迁偷鸡》和《时迁盗甲》,各剧种都搬来演。这样一来,使得虚构人物时迁名声大振,家喻户晓,难怪世俗中的小偷小贼要把他视若神明了。
  旧时绍兴还有个有趣的习俗。家里"着贼"即失窃以后,就用稻草扎个人,算是"贼","贼"身上再系根绳子,由人牵着,另一个人拿了竹棍在后面一边打草人,一边大骂。骂的当然都是些诅咒和警告威吓一类的话。这一出喜剧叫做"牵贼神"。
  可笑的是,人们一面如此恨贼,恶狠狠咒骂,一面却又尊为神明,诚惶诚恐地为其塑像立庙。当然,来贼神庙顶礼膜拜,祈求保佑不被捉住或将窃物拿来酬神的,都是些梁上君子和鸡鸣狗盗之徒,清白人家是不会来的。大概"贼神庙"的名字太刺耳,所以有些地方的贼神庙便雅称"穆神庙"、"时迁庙"和"迁神庙"。

上一页123下一页
设计开发:时代贝尔信息科技
鄂ICP备11001189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武汉市上生企业策划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