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民俗 >> 民俗大观 

娱乐民俗文化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的文明进步必然推动民间舞蹈、体育,由简单向复杂、由原始的低层次向现代的高层次发展,向着体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本质力量的娱乐健身审美的现代舞蹈、体育的方向演变。作为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表现形态的文化现象,舞蹈体育是最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尽管它曾沦为宗教的宠儿,但宗教无法将它永远禁锢在神坛上。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服务对象。满足人类发展,满足人的身心需要是一切文化事业的最终目标,舞蹈、体育也不例外。
  因此民间舞蹈、体育民俗就呈现出最初由娱人向娱神转变,再由娱神向自娱、娱人的方向发展的历史轨迹。但这不是单纯的返璞归真,而是在新的高层次上的复归,其中某些活动还继续向舞台艺术、竞技体育的更高层次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精华和瑰宝。
(一) 娱乐游艺民俗文化的意义
  民间游艺习俗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民间音乐舞蹈、民间体育竞技和民间工艺美术等。此类民俗世相虽然有其物质的表现形式,但归根结底它们仍然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属于精神民俗的范畴。民间游艺民俗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娱乐性,正是娱乐性使许多游艺民俗流传下来历久不衰。它是现代文艺体育的雏形,但与现代意义上的舞台艺术,竞技体育又有所区别。民间游艺活动在其产生之初往往缺乏娱乐、抒情、健身、竞争和审美的明确意识和内在动力,而是出于人类本能的强烈的求生欲望的声音动作的自然流霹,主要起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而宗教作为早期人类文化的载体,对游艺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过特殊的影响。
娱乐游艺民俗文化的表意
(1)娱乐性

  娱乐性是娱乐民俗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我们并不否认娱乐民俗文化在产生之初,拥有实际的功用或隐含某种深刻的文化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流变和旧的传统的遂渐异化,原始的民俗文化功用在逐渐淡化,但它的娱乐形式则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如端午节的竞龙舟,最初是为了拯救屈原,也有说是为了拯救曹娥,但发展到后来仅仅成了龙舟竞渡比赛,成为一种竞技娱乐,而且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竞技娱乐民俗。
(2)竞技性
  如果说娱乐性是娱乐民俗文化的灵魂的话,那么,竞技性就是娱乐民俗文化的根本所在。我们大家都知道,竞技是人们试图从身体上和心理上压倒对手的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竞技中获得快乐,也在竞技中获得心理平衡。娱乐民俗文化要是失去了竞技性,将显得毫无生气和枯燥乏蛛。从根本上说,任何娱乐民俗都包含有竞技的成分或竞技的心理。儿童的跳绳是这样,成人的下棋是这样,人们的龙舟竞渡和摔跤更是这样。娱乐的竞技性增加了娱乐的可观赏性和对人的吸引程度,使娱乐民俗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大众性
  这是针对存在某种娱乐民俗文化的地区和民族而言。民俗娱乐是一种民众的娱乐活动形式,它是一种全民大众的娱乐。这种娱乐即使不强求每个人都直接参与,但它却是适宜于每个人的。因此,它的普遍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一是它是一种人人都会的娱乐民俗;二是它是一种获得普遍认同的娱乐方式;三是它是一种有人直接参与,有人从观赏中获得愉悦的娱乐方式。比如元宵节的点灯,每一个人既可以参与制造和点挂灯笼,也可以观赏灯会并从中获得愉悦,两者都是民间大众普遍认同的行为方式。
(4)民族性
  这主要是针对娱乐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而言。比如大理白族的"绕三林",苗族的三月三歌会,白族、彝族和普米族等民族盛行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它们都是民族间的特别的节日和娱乐活动。而这种民族个性又来源于他们的独特的民族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娱乐民俗文化的民族性,使我们的娱乐民俗表现出内容丰富、样式新颖和色彩斑斓的特色。从民族性当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娱乐民俗的地域性特征。这主要决定于我国辽阔的地域,生活于不同地区的同民族的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式需要而对某些娱乐民俗进行吸收改造或创造,从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娱乐民俗文化。
  娱乐民俗是一种以游戏消遣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样式,它有一定类型性和模式性。娱乐民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剂着民间的生活,于人民的身心健康有益,但娱乐民俗的实际功用并不在真正的娱乐游戏。娱乐游戏仅仅是它的表象特征,它的深层目的是通过娱乐,达到人神和谐的境地,从而使生产、生活或社会平安、吉祥、有序和发展。
  娱乐是人们在物质条件具备之后的一种放松身心的健康活动,其形式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必须有足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物质基础的保证。但娱乐民俗则不仅仅是一种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它还有自身的功能性目的。因此娱乐民俗是一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类型性和模式性、且强调功利目的的民俗文化。其类型性和模式性是在长期的重复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老百姓们心中一种既有保持传统的愿望,也有保证民间正统习俗的有益价值的特殊心理……

娱乐游艺民俗的内涵
(1)时节性

  娱乐民俗文化是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具有族群意义和地方个性的娱乐方式,由于民俗活动的时间性或季节性非常的强,因此,娱乐民俗文化的时间性或季节性也就特别强。比如春节中的娱乐民俗,只有在春节中进行,端午竞龙舟也只有在端午节才实行。超越这种时间或季节,民间老百姓们就不承认它是一种正常的或完整的民俗娱乐,而仅仅是一种竞技或消遣。象重阳节中的登高爬山,是一种民俗娱乐文化活动,但平时的爬山则纯粹只是一种劳动需要或消遣或锻炼身体了。原因就在于,重阳时节民间百姓的登高爬山还伴随着其他民俗文化样式,诸如饮菊花酒、佩苯萸等,而更重要的是重阳登高所具有的民俗文化蕴含着的一种祛邪避祟的特殊心理。这种心理是其他登高爬山活动时所不具备的。

(1)伴生性
  伴生性指的是它与民俗活动相伴生。民俗娱乐从来都不是或基本上不是一种单独的娱乐活动,它总是伴生于民俗活动的整个过程,成为完整民俗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象春节或元宵节的舞龙或舞狮子等娱乐形式或者赛马、射箭等竞技娱乐方式,都与民俗的本体活动不可分离。前举的重阳节登高事例,就非常鲜明地说明了娱乐民俗文化的伴生性。正是这种伴生性,使人们在完成民俗文化的功利目的的同时,又完成了人们所需求的放松身心,达到融入族群和忘我的境地。

(三)模式性
类型性或模式性主要是因为民俗娱乐文化是经过长期的传承而形成的,它得到民众的认可,在现实生活中已凝固成一种类型或模式的娱乐样式,人们仅仅根据这种样式,每年每季在特殊的时间重复进行这种娱乐活动就可以。如舞龙灯或舞狮子,便是汉民族形成的在喜庆和节日当中进行一种类型化或模式化了的娱乐活动,因此,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它成为汉民族或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喜庆中燃放鞭炮,结婚仪式后有闹洞房的内容,清明节上坟时也附带踏青等,都是一些特殊的类型和模式,透视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气息。

(四)地方性

  我们既讲究娱乐民俗文化的时间性或季节性,同时又强调娱乐民俗文化的类型性或模式性,就在于突出一种娱乐民俗文化的民族个性特征。正是这种特征,有时在季节性活动之外,我们依然称它为娱乐民俗文化,就是因为它是形成于季节性习俗之中,同时又超越了季节特征,而成了随时的娱乐活动,但却是一种民族的或个性极强的类型化或模式化的娱乐活动。如施钩之戏即拔河比赛本身就是在寒食节时举行的一种娱乐民俗,后来成了一种竞技活动。这种活动已经没有了时间性或季节性特征,但我们依然称它为娱乐民俗文化,就在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个性。事实上,所有的娱乐民俗文化都是强调或具有民族个性的娱乐方式,主要原因就在于民俗总是地方化或民族化的。如围棋、弹棋、蹴鞠、斗牛等,它不仅形成于中国,而且也盛行于中国本土,并且长期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正是鉴于以上的特点,我们认为,娱乐民俗文化是一种建立在民俗生活基础上、具有时限性、模式性和民族个性的娱乐文化模式。其中民俗生活是它的存在基础和不断承袭下去的基石,时限性,模式性和民族个性是它具有独特性并区别于一般娱乐活动的标准。娱乐民俗文化能够长期存在,并且保持它的个性特征,就是上述各种原因复合的结果。

娱乐游艺民俗文化的起源
(1)祭祀

  原始人在对神灵进行崇拜的同时,因崇拜或畏惧而产生歌颂或讨好神灵的行为,在人们进行原始祭祀和崇拜中,加入各种各样娱神的活动内容。这种内容一部分继续被保留在祭祀活动中,一部分则失去其原始的内涵,向着纯粹的歌舞娱乐发展,成为伴生于民俗活动的娱乐文化。

(2)劳动
  这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命题。事实上确实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的一切,所有的文化都是劳动的结果。民俗娱乐起源于劳动的一个最主要的依据便是,原始人在庆祝丰收或出猎前,为了猎获物的增加,常常进行模拟劳动生产过程的祭祀或祈祷。发现于世界各地的原始人的岩画,可能就是这种对劳动模拟的一种表达。这种庆贺祭祀或祈祷活动,后来发展成为各种歌舞或竞技娱乐民俗。

(3)兵事
  这是因为有许多竞技性娱乐内容,与军队的训练有关。北宋时的军队就将相扑作为二项训练的必要课目。传说中围棋和象棋等娱乐形式,也是对兵事争战的一种模拟,因此,围棋之类常被列入兵家之术中。施钩之戏的拔河,也被认为起源于军事目的。《隋书·地理志》记载,楚地南郡、襄阳二郡又有牵钩 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说的便是拔河起源于吴楚征战中作为船只对抗战中的一种技术而流传下来。

(4)综合
  娱乐民俗文化的各种起源观点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相对的可信性。但可以肯定娱乐民俗文化的起源决不会是单一的。因为,许多娱乐民俗文化内容,除了形成的历史非常久远之外,它还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当中必定综合了多种因素,包括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生产劳动、战争兵事等等不同形式。因此,我们决不能由于一家之说,认定娱乐民俗文化只起源于一种原因,必须对具体的娱乐民俗文化作具体研究,才能得出一个科学的和可信的源起结论。另外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任何娱乐民俗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丰富的物质保障,娱乐民俗文化不仅不可能产生而且根本也不会获得发展。

娱乐游艺民俗文化的形态
(1)节日娱乐民俗

  节日娱乐民俗是与节日相伴生并具有固定的时季性的一种娱乐民俗形式。一般情况下,它是整个节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元宵节在魏晋南北朝时主要是一个祭祀的节日,第一是祭祀门户,第二是祭祀蚕神。节日中有伤风化或大雅的内容被删除,而另外一些则被保存或发展起来。如借礼佛以燃灯的内容,不仅被保留,还发扬光大,形成了后来意义上以点灯等娱乐为主的元宵灯节活动,并在唐代时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人们制造许多不同一般的灯饰,象灯楼、灯树、灯塔、灯山、灯球、灯牌坊等,因而形成了所谓的"灯市",来欢度元宵灯节。时间也从原来的一夜增加到三夜,后来在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增加五夜,到明代永久七年(1409年)增加十夜。时至今日,这种元宵灯节在各个地方仍然以不同的形 式在进行着。就浙江的情形来说温州要举行盛大的灯会游行;宁波有著名的台阁;金华有板凳龙;嘉兴有迎灯,海盐则要滚灯;湖州则点田蚕灯;台州的黄岩有桔灯,玉环则有渔灯等不同形式的点灯游行活动。
  但不管点什么灯,做工如何精致,点灯的娱乐习俗都仅仅是元宵节俗中的一个内容,与元宵节相伴生的还有各种不同的习俗义项。如吃元宵或年糕、饺子等以示家人团圆,另外还有猜灯谜、走百病、击太平鼓、舞龙、踩高跷、滚狮子、扭秧歌等等不同的活动内容。端午节的竞龙舟也是如此,它是整个端午节民俗文化如门饰菖蒲艾叶、臂系五彩丝缕、人挂赤灵符等 禳灾避邪习俗或信仰及吃粽子、饮雄黄酒、斗百草、戴香包等民俗内容的组成部分。
  节日娱乐习俗非常的广泛,而且随着现代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多彩,显得更加充实和多样。二月二龙抬头,人们要舞龙灯,三月三上已节人们要踏青野炊,现在则形成了春游的习俗,七夕要乞巧,重阳要登高等等。然而它们都不过是整个节日民俗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已。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节日习俗除了原生的祭祀、驱邪、团圆等内函之外,现在已越来越向着娱乐的方向发展。节日成了调节人们平时紧张工作劳动的一种手段,也成了人们寻找浪漫,增加快乐和亲情温暖的加油站。

(2)日常娱乐民俗
  日常娱乐是在日常生活中盛行的一些民俗娱乐样式。日常娱乐由于在我们的生活中长期传承,从而成了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象征。如围棋、象棋、投壶、蹴鞠、弹棋、樗蒲、麻将、斗鸡鸭鹅、斗草等。围棋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属于比较高雅的娱乐形式。它产生于中国。围棋在经过秦汉到了魏恶南北朝时,成为当时最为普遍也最为盛行的娱乐活动之一。不仅出现了一大批围棋高手,而且还出现了如今围棋九段制形式的品评围棋制度和"棋圣"的称呼;并被认为与人品、战争、谋略等具有内在的联系。阮籍闻母亲去世却仍然与人下完围棋,表达他的放达。谢安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围棋不止,镇定自若,则表现他具有的大将风度。
  日常娱乐民俗因其在日常生活中盛行,所以,它常常成为斗智斗勇,培养或开发人们智力的一种形式,象上文说到的围棋就是这样。人们在围棋中学到的不仅是围棋的技艺,更重要的是通过围棋,人们从中体悟人生或治国安邦之道,以及行军布阵、把握机遇的奥秘,甚至借此忘却烦恼、寻求乐趣等。不过,日常生活的娱乐形式,也常被人们所利用,成为人们竞技赌胜负的工具,象围棋、象棋、麻将等都是如此。其中樗蒲尤甚。樗蒲也称五木,是一种以投掷的方式来决定胜负的博戏。魏晋南北朝时,樗蒲主要用以赌输赢,出现了一些豪赌大家。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传统的智能型娱乐游戏,它对于开发青少年的智力,增加他们的知识方面,非常有益。这类游戏比如像绕口令、数歌谣、猜谜语等。还有一类是增加青少年的体能的,如捉迷藏、跳房子、老鹰抓小鸡、滚铁环、抓石子等,都具有代表性。

(3)竞技娱乐民俗
  竞技娱乐民俗是一种以体力、技艺、技巧为竞赛内容的娱乐活动。它在我国务民族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是人类争强好胜的体现。竞技娱乐民俗以比出胜负为最终目的,因此有些竞技娱乐民俗的形式非常精彩,成为大众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从其不同的表达形式来看,竞技娱乐民俗可分为力量型、技巧型、技艺型等几种类型。
1.力量型
  力量型竞技娱乐民俗以对抗性为主。象摔跤、投掷、举重、爬竿等是以个体对抗为主的力量型竞技娱乐形式,它们讲究个人体能力量和技巧的体现,因此,除非具有实力,否则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而拔河、竞龙舟、摇快船等则是以集体对抗为主的娱乐形式,它们讲究的是集体的协调和配合,突出的是集体智慧和整体力量。
2.技巧型
  技巧型竞技娱乐民俗是一种以智巧见长的娱乐民俗样式,它可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种形式。单一型的技巧娱乐民俗讲究的是个人技艺的发挥,如跳绳、跳橡皮筋、踢毽子和荡秋千等。综合型的技巧娱乐民俗是在同一活动中,同时需要进行数种技艺的综合表演,或需要通过几种技艺的训练,才能进行一种竞技娱乐民俗活动。如蒙古族的赛马,就是一种需要有多种技艺的综合型的竞技娱乐民俗,当中有骑马越障、马上角力、走马赛、颠马赛、花样赛等等不同的内容,若不是训练有素的骑手,是很难胜任赛马的。又如骑射也是集骑术和射术于一身的综合型竞技娱乐民俗。马球也同样是一种综合型的竞技娱乐民俗,讲究的是骑马、击球术等技艺,它同时还是一种需要集体配合的竞技娱乐民俗。竞技娱乐民俗的有些项目因其具有竞技和观赏性两方面的内容,深受各自民族的喜爱,当这些项目进行时,常常成为民族间的盛大聚会,成为传统的民间节日。
3.技艺型
  技艺型竞技娱乐民俗是一种以比赛技艺为主的娱乐民俗活动,棋类是这种娱乐民俗的典型代表。民间有田间地头随时可以开展技艺交流的方块石子棋,有五子儿、摆方、狼吃羊等,高档的棋艺则有围棋、象棋等,麻将和牌九也是这种技艺型娱乐民俗之一。对这种技艺型的娱乐民俗活动,人们除了从中获 得娱乐的目的之外,重要的每一次技艺的交量,都必须决出胜负。各种竞技娱乐民俗由于在竞技之外,还有丰富的娱乐性,因而深受民众的喜爱,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和节日活动中非常受欢迎的传统娱乐活动。

(4)杂耍娱乐民俗
  杂耍娱乐民俗古代称"百戏",民间则称它为"把戏",秦汉时即巳产生并一直在城乡流传。杂耍娱乐民俗是一种以杂耍技艺为主的娱乐民俗形式,完全以技巧取胜。杂耍娱乐民俗内容非常的丰富和庞杂,主要有杂技、戏法和一些动,物表演等。
  杂技是一种训练有素的技巧性杂耍,有些动作难度非常大,因此,杂技演员往往很小的年龄就开始进行规范的训练。而且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一种由专业或半专业杂技演员去完成的一种专门的技艺。杂技的娱乐主要体现在杂技演员的高超技艺,包括一些惊险的动作和意想不到的效果,来取悦于观众,观赏性是其主要目的。人们通过杂技来达到身心愉悦或获得刺激激动,并彻底地放松身心,达到娱乐的目的。戏法也称魔术,是从古罗马传人的一种技艺,它用各种隐蔽或巧妙的手法,制造或变幻出奇妙的效果,让人觉得简直不可理喻。因此戏法的效果同样重在观赏性而并不要求人们的参与,人们从魔术师的高超技艺中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

第二 娱乐游艺民俗的龙文化 
(1)龙舟——神对的沐浴

 龙是神话动物,在十二生肖中它是惟一的虚构,其他动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动物,从而显得它的身分与别不同。龙到底是指什么动物?有人说: "有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瓜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些鹿、驼、兔……等等,可能是其他部落的图腾被内帝所兼收并蓄,终于制造出这样一个"九不像"的神话故事。只要这些材料,我们便完全可以设想,龙是一种符号、一种表记、一种象征,也就是西方所说的"图腾"。黄帝无疑本来是一个部落的首领, 后来他统一了天下,他的纹章也便成了帝王的象征。

1.中华民间龙文化
  龙文化的崇拜是一种民间信仰,属于民俗的范畴。民俗具有传承性、变异性、时代性和地方性等特征。近现代祟龙习俗是效千年以来崇龙习俗发展演变的结果,人类早期的崇龙习俗在近现代祟龙习俗中有可能完整地保留下采,也有可能发生某些变化。我们要特别注意区分那些没有变化和已经变化了的东西,找出龙崇拜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
(1)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与龙舟竞渡是记录、研究这一民俗事象经常用的三个名词。它们各自都有特定的含义,并不相等。近世以来,学者们似乎忽视了这个问题,任意地用它们,这不仅引起了记录上的某些混乱,还把对它们的研究引入到一条对象不够明确,概念不够清晰、甚至错误的轨道。龙舟定义应该是有龙饰的船。(大载礼·五帝德)说"颛顼乘龙游四海",此"龙"即龙舟。其后,"龙舟"一词便经常出现于各个时期的典籍中。(穆天子传)卷五便有"天了乘鸟舟龙浮于大沼"之语。颛顼、穆天子都是公元前九百多年之前的人物,可见在中国龙舟早在三千多年之前就出现了。按照功能的不同我们这里将龙舟分成九大类:
①帝王龙舟
A;游幸龙舟,专供帝王乘坐游玩。如上述《大戴礼·五帝德》及《穆天子传》中的记录。隋炀帝三次乘坐特制的龙舟下江南是人们早巳熟知的了。明吴宽《端午节皇上宴致语》上说赤骡追风过上苑,黄龙戏水在中流的句子,里面的黄龙也是这一类。
B.观赏龙舟。《新唐书》上有几处唐朝皇帝在京城鱼藻池观看竟渡的记录。{东京梦华录)则记叙得更为具体,不仅有专为皇帝修造的大龙船,还有表演技艺的水上小龙船。清代乾隆皇帝曾几次陪同其母崇庆皇太后,在圆明园东部福海中心岛"蓬岛瑶台"看龙舟竞渡。
C.作战龙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孙权,吴之主也,时号舸为赤龙。
D.飞天龙舟。统治者幻梦邀游天国时所乘之舟。诗人屈原的著作中便有这类龙舟的记述,如《湘君》"驾飞龙兮北征,遭吾道乎洞庭"等。
②巫事龙舟
A.巫人占卜祭器。木片钉成,长约2米,宽与高分别为0.4米,不下水,由巫人扛在肩上于乡间游转。花鼓戏《陈光杰试妻》里有段唱词是:"我这干龙船(是)到一方干净一方,到一处清洁一处。"流行于湘北。鄂南及赣西北俗称敬干龙船。
B.金华武义城乡的推龙舟。端午日推龙船以驱恶鬼。
C.江西端午号船。即在龙舟竞渡之前,以宗姓为单元,由多人抬着竹扎纸糊的龙舟,在宗族领地内游行,一边唱祭祀 的歌,为送瘟祛邪之举。此后该省一些地方因河道淤塞,不能进行龙舟竞渡,号船之俗逐演成当地端午节主要的活动--玩旱龙舟。乌丙安在其《民俗学丛话》一书中说这都是信仰习俗和游乐习俗的复合,是沅湘龙舟的变异。其实从江西龙舟的活动来看,旱龙舟和沅湘龙舟无关,而与江西特有的端午节前的号船活动有联系。
D.1989年6月8日《新民晚报》以精致王船焚献海龙王,渔民祈福三年来一次为题,报道台湾基隆渔民,以廿多万元造龙舟一艘,然后在渔民们的祈祷下焚化,以祈求海龙王赐福于(渔)民。这一习俗车我国古代即已有之。 《桂林府志》记录说:每三岁一造神船,饰以金翠,费数干缗,成举而焚之……
③旱龙船
是四川泸县林口场等地,逢端午在山道间组织象征的化装赛路,称也划旱龙船。
④竞技龙舟
即专门表演水上技艺的龙舟。最有名的是镇江特技龙舟。不仅在船上表演武艺,还有跳水寻物,负重踩水、嘴咬漂浮物、反绑双手潜水寻物、在高大的龙舟尾部架秋千、表演者在打荡到最高处时飞身入水等,这种风格的龙舟,显然是受宋代特技龙舟影响形成的,今天杭州市外的余杭蒋村龙舟也属这一类型。
⑤竞渡龙舟
是历史上和今天最大、最重要的一类,以在江河湖海上相互竟速以定胜负为其惟一或主要的活动内容与目的。
⑥游龙舟
是民间一类以游乐为主的龙舟。不竞渡,只是尽其装饰,或载吹打弹唱、戏剧、舞蹈的演职人员于其上。依据它在当地全部龙舟活动中的地位、时间及其作用,可分为五小类:
A.游乐龙舟与竞渡、端午无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的龙舟即是。
B.主角型:即在节日活动中以主要的"角色"出现在水面的一类。多见于江苏、浙江一带。福州的西湖,旧日的广东,这种龙舟也很盛行。历史上,民间最华贵的彩龙舟,要数 广东大洲的。 《小方应斋舆地丛钞》里的《南越笔记》写到:惟大洲龙舟高大如诲泊,具鱼龙百戏,积物力至三十年一出。出则诸乡舟行以丛。悬花球,绣囊、香溢珠海……。
C.陪衬型:即在节日龙舟活动中起陪衬作用的彩龙舟。多出现在以竞渡龙舟为主要活动的地区,如湘、鄂、川、赣诸省。
D.夜龙舟即夜晚泛舟水上的彩龙舟。 《江南志书·武进县》近日又有夜龙舟之戏,四面各垂小灯……今日之夜龙舟,运用现代声、光、电的高科技装饰。
E,打龙舟出现在广东广海一带乡镇。舟上载鼓乐之人,又请头脑反应快、能即兴对歌的歌手上船与邻舟对唱。
⑦游戏龙舟又称小孩龙舟。江西、湖北、湖南的小孩:常在端午日以彩纸或包粽子的蓼叶折成龙舟,在水中比试。这类龙舟以湖南法沅陵县城的端午陆上风帆龙舟,历史最修饰,活动最热,影响亦最大。据《湖南画报》1988年第30期介绍,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它以四个算盘作小轮在地上滚动,轮轴上搁一平直的长竹条,在竹条上贴着许多纸折的风帆,用蒲扇的风作动力驱动,在平地上飞速前进,并相互竟速。
⑧多功能龙舟是绍兴的泥鳅龙船,下水的时候是一条彩龙出现的时间,比上述龙舟、竞渡要晚。而且第一次出现时,它并奉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出现。唐代建中年间、张建封在岳州观龙舟,写下了一首《竞渡歌》。诗中有"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水面来"、"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等,以"两龙"来"竞渡",当然说的是龙舟竞渡。现在民间正在流行彩龙舟,与湘川奉行竞渡龙舟有关。正是岳州人民首先以凭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名义,将龙头安置于舟船上进行竞渡。后来这种习俗便迅速在国内传播,终于成了中华民族的节日风俗--龙舟竞渡。
  《大戴礼·五帝德》《穆天子传》里的龙舟,《淮南子》里的龙舟鹊首,指的都是王公贵人的游幸之舟。屈原作品中的龙舟也是这一类。《资治通鉴·炀帝纪》里的龙舟,是隋炀帝穷者极欲,显示权势的豪华龙舟。《新唐书·杜亚传》记载:"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这里的竞渡是严格的定义下所指的竞渡。作者只写"方舟",并未用"龙舟",说明当时的竞渡舟并不称龙舟。在此之前的《风土记》则既无龙舟字样,也无龙舟竞渡的提法。宋太祖下诏禁民间竞渡,用词是斟酌了的。湖南、四川其时早有龙舟竞渡,由旁门而入于皇位的赵匡胤显然是不愿看到百姓也用"龙"字的。
  民间在《东京梦华录》一文中记述节日中的金明池上游弋的各种船只,有大龙船、小龙船、画船、欢乐船……各有作用,毫无混同之笔。明代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是记录龙舟竞渡的。用龙骨的地方写"龙骨",说船歌时则点明为"龙船歌"。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第五十一卷端午部汇考》中,有不少州、道、府、厅、县该活动的记录。其中,有24处地方志中载有龙舟和竞渡的内容。这些记录都是很清楚的,无混同迹象:,因此,可以说,明代及此之前,史籍中的这三个名词用得是相当谨慎的。且龙舟竞渡出自宋代之后又常略写为竞渡。
  清代的《沽水旧闻》的揭示说混同龙舟与竞渡的一个大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好弄文墨的乾隆皇帝。戴愚庵《沽水旧闻》说:"天津初元竞渡之戏,乾隆下江南时(1715年)驻骅海光寺,会端午节届无以为欢,同城文武忧之,旋由操海船业者诸家,仿照三江闹龙舟办法,作竞渡之戏;选集园中善武技者得十人,衣彩衣,在舟上作种种武技。舟作龙形,上悬秋千、皮条之属,献武技者作诸般身手,使观者惊魂动魄。寺固濒水,即于寺前水中作戏。乾隆御览大喜,赏马蹄金十锭;黄带子十根,赐奉旨竞渡,由是竞渡之戏大盛。不用梨园子弟均由富家子弟充任常年演习。,每至端午节出而作戏,高标奉旨竞渡字样。气焰之高不可一世……。"乾隆皇帝在这里可谓大错而特错,在龙舟上演戏武技,这分明是彩龙舟,竞技龙舟之列,和竞渡实在毫不相干。大概是受此影响,《清裨类抄叫寸令类》上便记:"乾隆初,高宗于端午日命内侍习竞渡于福海,画舫箫鼓,飞龙舞首,络绎于波浪间,颇有江乡竞渡之意。"这里的画舫箫鼓之舟应是皇帝的游乐或观赏龙舟并非龙舟竞渡。
  近代闻一多在其《端午考》中,曾对龙舟起源作了探讨,他是在混同三个名词的情况下进行的。他说"龙舟竞渡应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上揭岁时记说越地相传起于越王勾践,可见这风俗来源之古,虽则这说法本身仍然不可靠,至于纪念屈原的故事,最早的记载也只在六朝。"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越地传》是说竞渡,并没有说龙舟竞渡始于勾践。闻一多又说现存及记载中端午的特点(包括风俗与传说)有一点当注意,那便是和龙有关的节目极多,最明显的龙舟竞渡源自原始社会的龙图腾祭,是再也容易不过的事情。在这段文字后面闻一多用了十处史料来证明龙舟竞渡的史料俯拾皆是。这些史料是三国应《灵河赋》中的"龙艘白鲤,越舯蜀艇",汉朝杨泉《物理论》中的"龙舟整楫,王良不能执也",马缟《中华古今注》中的"孙权吴国之主,时号舸为赤龙"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指竞渡龙舟。他在其后又作了三次引证的,确是竞渡的龙舟,但最早的也只出在无名氏的《竞渡歌》。这时已是公元九世纪中叶,说明龙舟竞渡并非史前图腾社会即有之。所以我们说闻一多的《端午考》是在混同三个名词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一混同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们。
  再着1982年商务版《辞源》"龙舟"条目的解释:民间端午兑渡之舟,船饰龙形,故称龙舟。古代传说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日……因于是日举行龙舟竞渡,至今为俗。但是宗懔的书中并没有"龙舟"二字。《荆楚岁时记》里写道:"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鸟凫,一自以为水军(有的版本作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就是说当时的竞渡都用快利的舟船,通常称这种船为"飞凫" (由此亦可见南方祟鸟习俗之深),也有人称它"水军" (或"水车"),还有人称它为"水马",惟独不提"龙舟"二字。由此可知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荆楚一带(肯定也包括旧时的越地)没有人将竞渡舟称作龙舟的。

上一页123下一页
设计开发:时代贝尔信息科技
鄂ICP备11001189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武汉市上生企业策划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