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民俗 >> 民俗礼俗 

礼,原泛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事神致福"之意。古人以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有了礼,才使人异于禽兽,形成人际关系的规范,一定程度上维护国家和法制的威严。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心理与礼俗,研究它们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于礼俗,儒家有三部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古代有五礼之说,古礼为祭祀之礼;凶礼指对丧葬、天灾人祸的哀悼;宾礼指天子与诸侯之礼;军礼指战事等规定;嘉礼则包括饮食、婚嫁、庆贺等礼俗。

见面礼俗
跪拜礼 古代见面时的礼仪。古人席地而坐,臀部靠脚后跟。伸腰并使臀部离开脚后跟,用脚着地则为跪。跪着行礼则为跪拜,根据《周礼的记载,古人的跪拜礼大致可分九种: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 首 拜时,头俯伏至地,抱拳相握,左手按住右手。拜的时候,头先俯伏至手,然后拱手下至于地,头也随着俯伏于地。拱手至地时,手仍不松开;手的位置在膝盖前,头的位置又在手前。稽首是臣对君的拜礼。稽首,拜手共成一拜之礼,以表示极大的敬意。
顿 首 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跑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于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
空 首 拜时,头至于手,所以也叫"拜手"。行空首礼时,跪而拱手,头俯伏至于手,与心平,也就是说,拜时,头不至于地,所以称"空首",空首是男子常用的拜礼,上下尊卑均可使用。
吉 拜 施用于宾、祭、嘉好之事的礼节。拜时拱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凶 拜 与吉拜相对,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振动之拜 关于此礼,有两种猜测:①用于凶事,振就是"踊",也就是跳脚哭;动就是恸。②在行拜礼时,应和着音乐的节奏。
奇 拜 即一拜,"奇"读为奇偶之奇。
褒 拜 指的是再拜"两次拜"以上。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所说的"三拜稽首",定公四年所说的"九顿首",都是"褒拜"。古人行礼,多用一拜。有的再湃以加敬,三拜以示周遍,都是褒大之拜。
肃 拜 妇人之拜,跪而俯首下手。比空首拜手的礼节都轻,肃拜是跪而 微俯其首,手垂下,这样,头虽然俯伏下来,但未至于手,手虽然垂了下来,但没有着地。
  凡是吉拜,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刚好妇与男子相反,这也就遵从了"男左如右"的习俗。妇人吉事,即使国群有赏赐,也只是肃拜就可以了。归人之拜,在上古时都是的,如苏秦将游说楚王,路过洛阳时,全家人在郊外三十里外迎接他,"妻侧目而视,侧目而听;嫂蛇行铺伏,四拜,自跪而谢"。《隋志》记皇帝册封皇后,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为了尊崇妇人,妇人始拜而不跪。
  肃拜是九拜中最轻的一种,军队中也用肃拜,因为将士披甲,不便于拜。
再 拜 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再拜之礼,用于平辈之间。如果是臣对君,再拜之外,还要行稽首礼。北宋初书信结尾处常用"某再拜",本为对尊长的敬词,后来也常用于平辈之间。
百 拜 多拜的意思。
和合抱以表示敬意。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遇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
拱手为礼。现称"作揖",是宾主相见时的礼节。拱、揖一般用于非正式场合,平素十分熟悉的人也往往用此礼节。
长 揖 比拜较轻的一种敬礼。不分长幼尊卑皆可使用。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这是站立时最表示敬意的一种姿势。
鞠 躬 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表敬意。现仍用于某些集会及祭扫亡灵的场合。
唱 诺 旧时男子给人作揖的同时出声致敬的一种礼节。宋代已很流行。
道万福 旧时女子礼节。唐宋时妇女与人见面行礼的同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右腰侧,弯腰屈身以示敬意。
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挺直,臀部须离开脚踵。
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
箕 踞 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但有时又可为不拘小节的表现。
长 跪 耸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紧靠脚后跟。伸腰及股而两膝柱地为跪。挺直腰板以示敬意和庄重则为长跪。最初称"跽",因为跪时挺身直腰,身体似乎加长了,所以又称"长跪"。
席 次 席位的次序。古代室内席次以东向(坐西面东)的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堂上席次与此不同,以朝南为尊。
寒 暄 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多在拱手的同时说"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询问对方家人是否安好等。请教尊姓台甫 旧时与人初次见面的礼节。请问对方姓氏、名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号,与人结交如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所以初次见面时多问字号而不问名。
投 刺 投名片(帖)求见或代为拜贺。古人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官爵和要说的事。顼刺在削好的竹片上或写在纸上,叫"谒"或"名帖"。唐宋以后,"名帖"的使用相当盛行。学生、下属拜谒老师和上级,都得先投递"名帖",然后方能谒见。但到了明清之际,又盛行只投刺、不见面的陋习。拜客者并不是真的想拜客,只望门口投刺,表明"来过了",于礼不失。所拜之人,有的根本就不认识;甚至连马都不下,准备去下一家的只让仆人带着自己的名片到处"投刺"。古书中曾描述这种虚应故事的投刺拜客者心情,坐在马背上在人家家门投刺,又惟恐主人出来,主人也担心客人进去。
见面执挚 周代见面礼仪,挚通贽,即礼品。周代人拜谒尊长及走亲访友必须携带见面礼物,天子以黑黍酿成的酒为礼,诸侯以玉为挚,卿以小羊为挚。一般老百姓多以家鸭为挚,但也因男女长幼之别而有多种,如学生以一束干肉为挚,妇女以水果为挚等。
  古人的"执挚"不同于今天走亲访友时的馈赠。一是不能无挚;二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随意选择以何为挚,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物品为挚是确实的;三是挚并非馈赠之物,除表示礼貌外,主要作用是表明身份,在一般情况下,都应在第二天回拜时原物送还。
回 拜 也称"回访"。客人来访后,主人也应前往复见客人,俗称"回拜"。若有来而无往,则为失礼。古时回拜以异日为敬,后世则以同日为肃,至近代可根据情况随意确定回拜日期。
  古时,客人来访必须带见面礼,回拜时应送还客人带来的礼物。但后世回拜时忌原物送还,只有在拒绝对方时才用这种不受礼的方式表明态度。
以趋示敬 趋即小步疾走。卑幼拜见尊长;或经过尊长面前,都不得大摇大摆或慢腾腾地踱步,而应低头弯腰,小步疾走,以示敬意。后世相沿成俗,现在与久别的亲友和尊长见面,仍要快步走向对方,然后握手问候,否则为失礼。
前行示敬 卑幼与尊长同行,不可率先走在前头,应请尊长前行,以示尊敬。陪同客人也是如此。主人需引路时,应说"那我就先走了"诸如此类的话,以示歉意。
握 手 初民以石块、棍棒等为武器,若遇陌生人,彼此无恶意,即放下手中的东西,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武器,这种摸手习惯沿袭下来,成为今天表示友好的礼节。
  通常是双方伸出右手相握。紧紧相握,屡握不止者表示双方情谊深厚。峨手套时需衔取下手套再握手。男人在平辈间握手不论谁先伸手皆可。男女之间握手,一般应由女方先伸手,轻握片刻即可,否则为失礼。多人相握,不能交*。
敬鼻烟壶 蒙古族牧民相见礼俗。客人至家中,主人将一袋装有烟粉或药粉的小壶敬献于客人面前,让其嗅一嗅。客嗅后以礼相答。
献哈达 藏族相见礼俗。哈达为白或浅蓝色丝织品,亦有棉或麻织品。哈达愈长,意愈隆盛。献时躬身以双手捧献给对方,受者若与献者地位相当,要双手捧接,且要以自己的哈达回赠,否则为失礼。一般人向大活佛等尊者献哈达,则将其置桌上,或受礼者脚下。生人相见必献哈达,遇喜庆节日也以此为礼。
请 安 即问好。旧时卑幼对尊长的问候礼。平辈之间有时也以此为礼。始于辽代,盛于北方。一足跪,另一足立地,垂手近踝关节。后来又演变为垂右手屈左膝。妇女则"请双安",即以手抚双膝,且同时屈之。
碰 头 旧时藏族贵族相见礼俗。地位相当的贵族相见,以额头轻轻相触为礼。
藏族磕头礼 藏族朝观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匐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伸手弯腰 藏族相见礼俗。藏民平常相见,习惯伸出双手,掌心朝上,同时弯腰以示恭敬。流行于青海、甘肃一带藏民之中。
拥 抱 维吾尔、俄罗斯、哈萨克、满族等少数民族久别相见时以拥抱为礼。平时相见多以稍稍弯曲身体为礼。
先问牲畜 哈萨克族相见礼俗。哈萨克牧民宾主相见时,通常先问候"麻勒加浓曼姆",意为"牲畜平安",然后问"维玉兴阿母",意为"全家平安"。
接 吻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妇女相遇以接吻为礼。
吻 手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丈夫远行归来,妻子奔出,接捧丈夫伸过来的手掌,多次亲吻;老者远行归来,青年一面向老人问安,一面躬身捧起老人引手,吻其手背。老人则亲吻青年面颊,抚摸其头顶,以示爱抚;青年男子相遇,则热烈拥抱,然后俯身互吻紧握的双手,并不停地互道吉祥。
抱膝而吻与捧足而吻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塔吉克族人久别相见多以吻手为礼。若遇尊贵长者则抱膝而吻或捧足而吻,以示敬意隆重。此属大礼,只在个别特别隆重的场合才行此礼。
互道支持 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塔吉克人途中两人相遇无论是否相识都要互相问候。若数人相遇,则将自己的双手拇指并拢,并互道"要等力头克提",意为互相支持。
随儿孙称呼 长者随自己的儿孙辈称呼对方,以示爱重或敬意。如称呼子侄为"他叔",称呼亲家母为"他姥姥"。汉族和侗族、布依族等许多少数族均流行。

待客礼俗
送请柬 请柬是请客的通知书。内容简短扼要,装帧美观精致。现喜庆宴会,或举行重大活动时,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及邀请者对此事的郑重态度,多向贵客嘉宾发送请柬。
敲门而后入 往友人家拜访,经先敲门为礼,通常轻轻敲三下。若主人家门大开,须先呼喊,待主人应答后进人,否则被视为失礼。
拥 慧 古代迎宾礼仪。慧即扫帚。宾客至,家中仆人双手拿着扫帚躬身门前迎接,意思是说家中已打扫干净,欢迎客人光临。
燃鞭迎送 迎送贵宾的礼俗。贵客新至,主人必早候于门外,引颈而望。待客人将人大门时,即燃放鞭炮,以示敬意。客人告辞,主人亦燃鞭送行。
客来敬茶 待客传统礼节。客来捧茶以示礼貌、热情,其方式又因地而异。或以"元宝茶"敬之,或送"七家茶"之礼。敬客斟茶通常以斟半杯为礼貌,俗称"茶七酒八";有的地方则流行三道茶仪式。
敬生姜豆子芝麻茶 湖南待客礼俗。客人新至,必献茶于前。茶中除茶叶外,尚泡有炒熟了的黄豆、芝麻和生姜片。喝干茶水亦必嚼食其中豆子、芝麻和茶叶。吃这些东西忌用筷子等食具,多以手拍杯口,利用气流将其吸出食之。
敬元宝茶 流行于江南一带。过年时,家中来客,主人在茶杯中放两颗青果"或"金桔",俗称"元宝茶",意为祝新春吉祥如意。
客来敬烟 待客除捧茶外还需递烟,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均行此俗。旧时吸叶子烟者多擦净烟杆吸口并装上烟丝再递给客人。有的还替客人点烟。递香烟时忌单递一支而要递给烟盒。点烟时不能以一根火柴点三支烟。吸烟借火忌拿对方已经点燃的香烟。
茶七酒八 客人来,主人敬茶以斟七分为好,不宜过满;客人喝茶以留少许为有礼貌。若敬酒,则斟八分,以不溢出为敬;客人须少饮,以免喝醉,对主人失礼。
一尝留三 江西、湖北某些地区待客习俗。正餐前主人先捧一碗杂有鸡蛋、大块肉或油煎豆腐的粉条或挂面给客人。若只看不吃,主人则怫然不悦。但若客人非女婿、外甥等至亲而将一碗全部吃光,则为失礼。通常须尝一留三,表示主人诚心待客,客人力食不尽
宴请入席 请客人先进,餐桌靠墙,对着门的一侧,为主宾席。首先应请主要客人入主宾席,然后按自己的身份选择适当位置。
点 菜 入席后,要先请主宾点菜,其余的客人也要一一让到。客人往往不好意思点名贵的菜肴。客人点完,全靠主人布局了。点菜既要突出本地、本店的特色又要照顾主宾的口味、喜好。这一切,在让菜时都可以表达出来:"这个菜,您一定喜欢,请多用一点!"客人心神领会,格外高兴。
祝 酒 通常在喜庆佳节以酒助兴,拟措健康有益的祝酒辞来表达良好祝愿。碰杯时,先与主宾碰杯,然后逐一碰杯。以后,虽不必一一碰击,也要举杯示意。让菜,应以主宾为先,然后依次恭让。说话时嘴里不要嚼菜,要等嘴里空时再说。主人、客人都不能只同一两人交谈,要尽量照顾全面。吃东西要文雅些,少夹慢吃,不要发出声响。
献报酬 陪客饮宴,主人先向客人敬酒,称"献",客人饮毕需回敬主人,称"报";主人为劝客人多饮,必先饮以倡之,称"酬"。今宴饮仍以先进酒于宾为敬。为劝饮常与客对饮,而以先饮为之导,且口称"先干为敬"。
以歌劝饮 汉族富豪之家举宴,旧时多召艺人一旁侍候,以助酒兴。而苗、彝、侗等少数民族则由主人唱酒礼于席间殷勤劝饮,若客不饮或饮之不力,主人会不高兴。
行酒令 渲染气氛、增添雅兴的作用。酒令最初宴饮时,被推举出来督查赏罚、防备酒祸的令官。后世酒令,还指饮酒时所做的争输赢的游戏,输者罚酒。如联吟是酒令官先念一句诗,要求宴饮者在规定的时间联以诗的尾字(或其谐音)起头迅速接念下一句,以下按顺序类接不上者罚饮。
子女不上桌 客至设宴,多由家长(而且多为男性)作陪,不许子女上桌共餐,尤禁媳妇、女儿,否则为失礼。需等客人吃完了再吃。
饭后不喝酒 客人必须先喝酒再吃饭,而且须主人作陪。如主人不喝酒,也不能在客人之前盛饭,否则为失陪,失陪则为失礼。客人如果刚吃过饭,不得再劝其喝酒。按谐音,饭后饮酒即"久后犯上",被禁忌。
送客出门 客人来访,告辞时,主人应出门相送,亲切道别,以示恭敬。
请年节酒 春节元日之后亲邻之间互相邀饮,至十五日止,俗称请年节
。此时请酒固在岁首,显得格外敬重对方。春节期间为农闲,又备有较多菜
,此时办酒,较平日丰盛。
洗 尘 也称"接风",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
饯 行 也称"饯别",泛指以酒食送行。有亲友出远门,必办酒席为之送 折柳赠别 古代赠别方式。折柳树枝条赠远行亲友。
赠元宝 亲友远出,亲邻多送八或十个煮鸡蛋,名曰"元宝",取一路顺风之意。八暗含"发",十为整数,取十全十美之意。
酥油抹额 蒙古族待客礼俗。贵客至或遇重大节日举宴,主人送上一瓶而先不给酒杯。瓶口上糊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或长者用右手食指蘸少许酥油而自抹其额,再依长幼之序递抹,事毕主人才拿来杯子斟酒敬客。
压莱压饭 多流行于回族。款待客人吃饭时,主人须为客人压饭压菜,即使客人表示已经吃饱了,但仍要加少许,以示尊敬。客人若不吃,便有失敬之嫌。给客人端饭、端菜时均用右手,客人要用双手相接,否则被视为不礼貌。
分鸡心 苗族礼俗。旧时岭南一带苗民以鸡鸭为待客上品,又视鸡心、鸭心为最贵重的部分。举宴时,主人或席间最有威望的人即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吃掉,需与同席的尊长同吃。
领 牲 彝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待客礼俗。执活牲至客人面前,让客人过目后再宰杀烹煮的一种习惯。旨在表明所烹之物非死物,更非借来或窃来之物,以此对客人表示敬意。
全席待客 彝族待客礼俗。客至,论其尊重亲疏,分别宰杀牛、羊、猪、鸡款待。所杀牲必尽煮之,且自首至尾乃至四蹄并心肺杂碎均一一捧于客前,名扫"全席",以示表示诚心待客。
以双为敬 满族待客礼俗。客至,必留餐,多享以酒食。上菜以双数为敬。
油茶待客 侗族待客礼俗。油茶以糯米、茶叶、玉米等为原料,和油块煮成。客至煮茶。
筷摆十全 土家族礼俗。按习惯,杯中酒、碗里饭菜都要吃光吃尽。若主人再添,而客人不吃了,就把筷子在碗上摆成十字,意为"实在吃不下了",表示对主人的尊敬。
敬嚼槟榔 多流行于傣、黎等族。槟榔有消食健胃作用,家中来客,主人请吃槟榔,表示尊敬。若远来客人不习惯,要加以说明,以求得主人原谅,否则被视为不礼貌。
水酒敬客 佤族待客礼俗。阿佤人多饮以小米、麦子、谷子、白薯等酿成的水酒。饮时以一竹管插入酒坛轻轻吸人口中。敬客时主人多先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顾虑,然后遂给客人自饮。客人应力饮,否则主人以为你看不起他而不快。
站立陪客 东乡族待客礼俗。东乡族人十分好客,客至主人必殷勤陪伴。用餐时,男宾由男主人招待,但其只站立一旁侍奉,自己不坐不吃,妇女则一概避而不坐。女客则由女主人招待,但她可随客人一同坐吃。

馈赠礼俗
礼品赠答 以礼品相馈赠。平日有之,节日更甚。是亲戚朋友、邻居乡里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结婚、探病、访友送礼品,春节送年历、年画、贺年片,端午节送团粽,中秋节送月饼等。
回报必厚 他人有馈赠,来日回赠时会要比其原赠礼物丰厚。若来而不往,则为失礼。
送七家茶 流行于浙杭一带。立夏之日,家家户户煮新茶,配以名色细果,送亲戚朋友。
送礼不离六 大理白族地区礼俗。赠送礼品必带"六"字。其成因有三种说法:白族是六诏后裔,祖先每年要给大唐帝国送礼,各诏均出一份,大唐国赠礼品每为六份,各诏均得一份,故往来礼品必带"六字";一说取汉字有"有福有禄"之义。"禄"与"六"谐音。白族自古用汉字,故视"六"为吉祥之意;汉语方言"六"与白族语言中的"足够"一词音相似,因此,不管你送的东西是多少,只要有"六"就足够了。
送屠苏袋、同心结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交年",旧时乡村医生多于此日送屠苏袋、同心结给常往来者,以联络感情。浙江一带较流行、:
送礼篮 流行于景颇族地区。礼篮由藤蔑编成,内装白水酒一筒,料酒一筒,熟鸡蛋两包,糯米饭团两包,其数皆成双。蓝中礼物各有寓意,相传酒筒代表男女两性,水酒是女性,米酒为男性,而本意是让客人饮水酒解喝,以饮米洲驱散疲劳。糯米团意为要像糯米一样互相粘在一起,紧密结合,友好团结。鸡蛋表示纯净,祝愿客人平安健康。
送酢包儿 流行于鄂西土家族一带。凡有喜事,土家人便设宴待客。酒席将散,主人将一碗酌辣椒炒猪肝摆于桌上,且给客人小块红纸数张,让其包裹炒猪肝少许带回家中给小孩吃。
送喜果 得子后去外婆家报喜的一种做法,报喜时需备荔枝、龙眼、花生及染成红色的鸡蛋等礼物,以通知第三日洗儿。外婆家接礼后,随即备喜蛋、衣裙等物回送,所送喜蛋须视所受之数加倍。
赠糯米饭 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流行于云南苗族。姑娘若相中某一青年,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便送给男子一包糯米饭,数量越多,表示爱情越深挚。
以信物定情 确定男女爱情关系的一种做法。男女相爱后互赠香罗帕、金戒指等物,以确定双方爱情关系。将信物退回则表示爱情的破裂。丢失信物者表示对爱情不忠。赠送信物时,通常向对方说明信物来历及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以使对方明白其中的意义。接受信物者,以信物回赠。
赠戒指 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戒指又称"指环",多以铜、金、银为原料制成环状。环之首尾相连接,没有裂缝,意味着永久。旧时男女订婚时,男子多赠女方以戒指,或亲自置于女子手指间。
赠红豆:以信物定情的方式。古时流行于汉族。红豆又称"相思豆"。男女相爱有时赠以红豆作为爱情信物,若各居--方,常因睹红豆而生相思之情。
赠西兰卡普 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流行于鄂西土家族。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男女青年相亲时,若女子同意,即将精心编织的西兰卡普送与男子,男子则回赠兽皮等。
赠花带 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流行于苗族。花带由苗族少女编织而成,其上织有蛟龙、花卉、禽鸟等图案。姑娘若爱上某一青年,便赠以花带;男方得其花带,多系于贴身衣服上,且故意露出花带穗头,表明他已有了对象。
赠对子荷包 满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对子荷包形似"心"字,缀有葫芦蔓,合在一起即为一个荷包。两只完全一样的荷包,称为"对子荷包"。男女相爱后,女方即送男方荷包,姑娘自留一半,以作为确定双方关系的凭证。
赠槟榔 海南黎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男女青年相恋时,多隐身于槟榔淋中以歌试探。若双方情投意合,即在槟榔树下互赠槟榔,以定终身。黎家人视槟榔为贵重之物,互赠槟榔标志婚后夫妇生活美满幸福。
红纸包封 原始时代将红色与生命联系在--起,形成了崇红习俗。中国人用红纸包封有两个基本意思:--是表示吉庆、祝贺;二是表示除恶驱邪。婚幂红包、压岁钱、寿礼、小儿周岁生日礼物等场合都要用红纸包封。
压岁钱 过年向小孩送压岁钱是我国流传很广的-种风俗。除夕,吃年夜饭后,由长辈向晚辈分赠钱币。也有的是在大年初一早上,孩童向长辈拜年后,再由长辈发压岁钱。这些铜钱要用红纸包好,穿上红线,挂在小儿胸前,有的用红纸包好以后压在小儿枕头底下,据说能驱邪避魔。现多用纸币。
台湾民间赠礼 台湾民间凡赠人的礼品,必用红纸仔细包好,称之为"红包"。逢盛大的节日,亲朋好友之间,互赠"红包",蔚然成风。与此同时,人们零用毛笔把自己的姓名写在红纸片上,每到一户,送上一张,主人收下后,贴在正厅的墙上,以示自己人缘好,结友多。
  在台湾,一般不乱送人手巾、扇子、刀剪、雨伞这四类物品。因为台湾有俗语:"送巾,断根、离根。"送人手巾,就意味着与人永别;扇子价格低廉,季节性强,一过盛夏就束之高阁,它应验了"送扇,无相见"的俗语;刀剪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这除了被人误解为断绝友情之外,还有不怀好意、粗暴威胁之嫌:台语"伞"与"散"同音,赠人以伞,实是断交的信号。

成年礼俗
成年礼 又称"成丁礼"。男女青年成年时的礼仪。其仪礼形式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点。多借行礼向青年讲叙历史知识、生产技能和风俗习惯。
冠 礼 古代汉族男子成年时的礼仪。男子加冠前为"童子",接近加冠年龄为"弱冠",至二十岁方行加冠礼。加冠后,标志其进入成年,社会予以承认,又予以管理和约束,并可择婚配。
三加礼 旧时朝鲜成年礼。因在举行仪式时三次更冠而得名。
上 头 成年礼。旧时流行于藏族。姑娘梳辫子,儿时梳两条,十三四岁梳三条,十五六岁梳五条。十七岁时举行"上头"仪式,多在藏历初二日。届时,亲友携礼品祝贺,父母为其梳头打扮,将发辫改梳几十条,以示其进入成年。
挽 髻 成年礼。旧时流行于藏族。贵族男子长至十三四岁,父母选择吉日为其挽髻,将发辫梳到顶编成一个发髻。之后,即可根据自己世袭的地位改穿官服,参加社交活动。
包头帕 瑶族成年礼。婚前男女青年以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是否成年。幼年时戴花帽,十五六岁后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换裙礼 旧时凉山彝族成年礼。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仪式一般在十五至十九岁之间的单岁举行。举行换裙仪式时,不许男子在场,只准妇女们向换裙者逗笑祝愿;受礼者由妇女为其梳头,带哈帕、换百褶裙。
及 笄 女子至十五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婚嫁礼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中国传统婚姻的一般原则。在古代中国,婚姻的缔结原则上由媒妁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往往对自己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
六 礼 古代结为婚姻的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 采 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出结亲的要求,并以雁为礼物。
问 名 问明待字之女的年岁属肖等。
纳 吉 男方在得知女子的情形后,卜得吉兆,就派人告知女方家长。
纳 征 又叫纳币,意即向女方送聘礼订婚。
请 期 男家择定迎娶吉日,告诉女家。
亲 迎 新郎自己到女家迎新娘。
拜 堂 现为婚礼中最重要的大礼。新郎、新娘站在红毡上,女东男西,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乃夫妻交拜,接下来就送人洞房。
传 袋 新媳妇临门,男家以袋铺地,使新媳妇行其上进门。新媳妇走过此袋,又迅速传到前面铺在地上,叫传袋。袋与"代"谐音,取传宗接代的吉兆。
合 卺 新郎、新娘合饮酒的礼仪。卺即瓢。把一个瓢分成两个瓢,各盛以酒,双方执其一而饮之。到宋代,演变为交杯。
结 发 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晚的夫脱妇缨。
合 髻 唐、宋后的一种婚仪,即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后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
挑盖头 古时,新娘嫁出时要盖上红色的头巾,出阁上花轿前盖上,在花轿里不能揭去,只有到婆家举行婚礼时,才能由新郎亲手揭去,让贺客亲友一瞻新娘的风采。除了红盖头外,有的地方是戴凤冠,丝穗下垂,把面目完全遮盖起来。
闹洞房 新婚之夜,亲朋围坐房中,对新郎、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洞房。
见舅姑 古婚礼中新媳妇拜见公婆的仪式。亲迎的次日,新媳妇早起,沐浴盛装,天刚明即拜见舅姑。不举行见舅姑之礼,新媳妇的身份就不能得到确定。
铺 房 迎亲前一日,女家派人至男家,与其共同铺设房间、卧具。
回 门 两新人在婚后3天或7天或9天回娘家,行拜门礼。
义 绝 夫妻间情义断绝。按照礼法,夫可休妻,妻不可休夫,但在"义绝"前提下,妻子可以离开丈夫。
七 出 古代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癖;嫉妒;恶疾;多口舌;盗窃。
三不去 有三种情况丈夫不能遗弃妻子:妻曾经为公婆守孝三年;娶时男方贫贱,后来富贵;女方娘家已无人。
合八字 古时订婚,男女互换"八字帖"后,查其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相克相生。
相 亲 议婚礼仪。旧时流行于汉族。包办婚姻下的青年男女,在亲友 带领下,约定某地见面,视其相貌丑俊,以议婚约。
门 包 旧时浙杭一带对彩礼的俗称。有大、小门包之分。女家备办嫁妆,男家供其所需,谓"大门包";女家在婚嫁中犒赏仆人之费用,由男家供给,谓之"小门包"。
开金口 又称"相叫礼"。新郎、新娘拜堂的翌日行相见礼后,新娘退人内室行相叫礼。从公婆到尊长、平辈、小辈,皆由搀扶一一指导,教习新娘呼之。
抢红蛋 侗族婚俗。当抖开洞房里的花被时,男女老幼争抢放在花被子里的糯米裹着的红蛋。据说,抢到红蛋者,不孕妇女可生育,老人能长寿,儿童 则活泼健壮。
背新娘 旧时流行于台湾的婚俗。结婚之日,新郎到女家背起新娘,在双方亲友的环护下,跑回男家,并绕庆贺婚礼的广场两周,再与众乡亲见面。最后新郎背着新娘跑回洞房。整个婚礼以跑步开始,又以跑步结束。
哭 嫁 旧时鄂西土家族婚嫁形式。其他地区也常见。通常在新娘出嫁前半月乃至一月哭嫁,唱哭嫁歌。其内容大多有哭爹娘、哭哥嫂等。哭嫁形式有多种,有一人独哭,也有姐妹、哥嫂、父母、亲友同哭等,多是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离别之情。
调新郎 又称"答歌",旧时流行于畲族婚俗。男女结婚无礼帖,不事肩 舆,不计聘金,赔嫁妆奁除一般的礼物外,多是农具、斗笠、蓑衣等。婚礼简朴而有情趣,以"答歌"形式完婚。新郎到岳丈家迎亲,席上不陈一物,要由新郎指名而歌,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新郎唱之,司厨和之,其物也应声而出。吃完之后,新郎又须唱多首歌,把席上的东西一件一件的唱回去。席毕,才与新娘交拜成婚。
同姓不婚 凡同姓不问远近亲疏,或相隔几代,均不能结婚。
阿注婚 以女系为主临时结交同居为婚的婚姻形式。流行于永宁的西族。"阿族"意为"朋友",男女皆可称。特点是,建立婚姻关系的双方无所谓嫁娶,不单独组成家庭。按其习惯,女子十五六岁,男子十七八岁,开始和异性过同居生活。多在节日、劳动时互相倾吐爱慕之情,结为"阿注",由男子夜间到女家访宿,次日拂晓返母家,同母家成员一起生活。双方互称"阿注",不称夫妻。所生子女,属于女子,由女子抚养,男子不承担抚育责任。

丧葬礼俗
告 丧 古代中原文化认为,父母死后,子女要迅速通知有关亲属和乡里和邻居。唐宋以后,流行以放鞭炮的方法向乡邻报丧致哀。
奔 丧 古代汉族认为,接到父母丧讯后,儿女应首先以哭来回报使者,然后详问父母死因,问毕又哭,哭毕即应上路奔丧。奔丧路上,应该吃素。早上见星而行,晚上见星始止,不避昼夜。临到家乡时,应"望乡而哭",若是奔国君丧,则"望都而哭"。因病残、临产、坐月子等原因不能奔丧的子女,则应寄物以吊。
追悼仪式 人葬死者之前举行。古代汉族的追悼仪式,多由族长、巫师、道士等主持,一般都要介绍死者一生的功绩,希望死者灵魂能保佑子孙后代发达兴旺。

  纳西族人死后,先火化,后葬骨,行葬前要杀牛一头,请东巴念经,亲友聚于院中跳吊唁舞。
二次捡骨葬 我国南方、东北和沿海地区古今都很流行的一种葬俗,大致有三类:先土葬后捡骨;火葬后再捡骨;同葬后再捡骨。
崖 葬 包括悬棺葬、崖墓、崖洞(穴)葬等,涉及到汉族和南方许多民族。如悬棺葬的主要特征是葬在崖上,利用天然洞、绝壁上的天然平台;或在崖上开凿横龛直洞;或在峭壁上凿孔钉桩以放置棺木。
天葬与水葬 现在西藏及邻近地区较为盛行的两种葬法。一般是人死后,喇嘛卜定采用天葬,又卜定日期时辰。葬日,用牛驮尸至天葬场,让尸体仰睡在地;喇嘛念经敲鼓、燃烧柏枝;柏烟冉冉腾起,群鹰飞集空中;喇嘛念经后,在死者腰部或背脊上划一刀或数刀,即由割尸者将尸体分为若干块,抛投喂待群鹰吃尽尸肉后,又将死者骨架、颅骨等砸碎,拌糌粑投以喂鹰。如尸体被完全吃光连骨渣也不剩,则认为死者已升人极乐西天;若未能吃完,则认为死者生前罪恶过大,不能升天,应人地狱。遇到后一种情况,死者亲属往往还得以重金再聘喇嘛念经,以求超度亡魂,逃离地狱。
  水葬也由喇嘛卜定葬法、日期。葬时,用牛驮尸至江边,先由喇嘛敲鼓、念经,尔后抛尸人江。
火 葬 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之一。
居丧守孝 古代汉族在埋葬死亡亲属后,还有居丧守孝之俗。居丧期间,不能唱歌跳舞,不能娶妻纳妾,不行房事;上层贵族出入不能走正门,上下不能走中阶;孝子应在父母墓旁搭棚而居。在棚内要求做到"言而不语"、"对而不答"、"不与人座";前三日不饮食,前一天内只能吃粥,七天后才能吃蔬菜水果,过"二七"14天后才能吃肉。一般认为,居丧三年之内都不宜饮酒。三年期满,要举行一次隆重祭祀,然后方能起灵除孝。
扫 墓 有的也称"挂青"、"上坟"、"挂纸"。实际上是古代祭祀制度的遗存。汉族、仫佬族、侗族、瑶族等都流行在每年的清明上坟祭祖。现在汉族还普遍保留着此俗。扫墓时,较富有的人家,往往抬着一席丰盛的酒菜到墓地,恭敬地陈列在祖墓前,一面焚化纸锭,一面叩头行礼,然后或在墓地吃掉酒菜,或抬回家再吃;稍次的人家,则只端一两碗酒菜到墓地,也焚化纸锭;再次的人家,则只焚化纸锭,或掘几次泥土,捧堆在坟顶上,再随便折几支嫩绿新枝,插在坟上。

官场礼俗
头顶乌纱 明代文武官员着常服时常戴一种以黑色麻纱做的"乌纱帽"所以当官叫做"头顶乌纱"。
花翎、蓝翎 清代官员尖顶帽上插有羽毛,这种装饰分"花翎"和"蓝翎",花翎是孔雀翎,起初只赏给满、蒙王公贵族和五品以上近卫军官主战功者。蓝翎是歇马鸡的羽毛,原只赏给五品以下有军功的军官。
君臣之礼 三跪九叩:朝廷大典时臣下观见皇帝时的正式礼节,也是寸臣、外臣见皇帝时必行之礼。臣下见皇帝时跪拜三次,每跪下后,顿首三次。
清代跪拜礼:清代大臣晋见皇帝行跪拜礼后,不再站起来,只能跪着回答皇帝的问话,这是中国历代官僚在皇帝面前最卑微的举动。清代规定:满官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汉官则自称"臣",非满族而自称"奴才",就是失礼。皇帝会见群臣,也须守一定的规矩,不同的场合对服装要求不同,礼仪也繁简有别。如会议,皇帝必须端坐,穿朝服,备仪卫,个别被召见大臣,也不能有懈怠的样子。
群官之礼 官场中,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长。汉代百官见宰相,都行跪拜礼,宰相不必答礼,目受而已。朝堂上,宰相有专席。酒宴上,宰相劝酒群官不能不喝,官员给宰相进酒,宰相可以谢绝。
  唐代的宰相上朝,有专用的道路,参加朝廷大典时,高级官员用全副仪仗,提前打着火把至宫城外等候,火炬成列,称为"火城"。宰相的火城未到,清道声先到,其他官员要闻声扑灭自己的火城,不敢与宰相争辉。宰相病休或家中有丧事,有关部门先行在宰相家外搭棚,供百官慰问宰相时在此排班等候。官员拜会宰相,由宰相属官引进,望阶而拜,宰相如不想对此官特别优待,只需端坐受礼。降阶而迎,就是宰相很看重客人的表示。
  明、清两代没有丞相职务,但明的首辅和清的军机大臣实际上都贵同宰相。
  对宰相以下官员,官场中的人根据各自的品级、职务和加官确定相见时的礼仪。在同级之间,公会时相揖为礼,私金相见,就按其私交程度相机处理。但如果进士出身的官员已升至与录取自己为举人、进士的考官同级,私见时以执弟子礼为多。
宫廷朝会之礼 上古时,君臣相见一律站立,讨论政事时则同坐,文武大臣向君王施礼、拜叩,君王有时也以礼相还。秦汉以后,皇帝威严日渐膨胀,"朕"、"万岁"等为皇帝专有。但汉时,皇帝还给下官赐坐。到宋朝,皇帝为了立天威,乘宰相起立递呈公文之机,密令内侍将相座移去,从此宰相立而论事。到了清朝,大小官员晋见天子,则变成跪见。

宗法礼俗
庙 坛
在人与自然方面,古人认为"天"至高无上,主宰一切。日月星辰、山川土地、风雷雨电、牲畜五谷、人间横祸等各有神灵管辖,故有各种庙坛。紫禁城之右建有关于农业生产的额稷坛,每年二、八月第一个辛日行祭。
  基于对祖先的崇拜,于紫禁城之左建有太庙。每年四、七、十月的初一,清明节,岁末,皇帝生辰和忌辰行祭。
  祀后土有地坛,于每年夏至日出时行祭。
  祀太阳有日坛,于每年春分日寅时行祭。
  祀月亮及星宿、五星而有月坛,于每年秋分日亥时行祭。
  祀先农而有先农坛,于每年三月上亥日行祭。
  在众多的祭祀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祭天。天坛是封建帝王祈谷、祈雨和祭天的场所。按制度,祈谷(祈祷丰年)的具体日期是每年正月上辛,祈雨依例在初夏(农历六月立夏之后的几天内),举行"雩礼",若久旱不雨则再举行"大雩礼";祭天则在冬至。

礼 器
鼎:炊食器,用于煮或盛肉鱼。一般三足,有二耳。根据周礼,天子配享九鼎。
尊:铜器铭文常将尊、彝二字联用,尊是礼器的共名,专名时则为酒器而非礼器。其形似觚而中部较粗,口径亦大,也有少量方尊。
觚:饮酒器。觚形细高如插花瓶,如角而孤立。
爵:饮酒器。因啜酒时发出雀雀之声,所以仿雀而制。
钟:我国古代的一种礼乐器。古钟以圆钟、扁钟较多。钟圆则声长,故帝王视朝,官吏出署,必击圆钟以集众助威;钟扁则声短,适于做乐器演奏,在湖北省发现的古编钟,是我国独有的古乐珍品。

古代宫殿的室外设施
华 表:这是一根挺拔笔直的汉白玉石柱,柱身上雕刻有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柱取上部横插一块云形长石点,一头大,一头小。顶端还有蹲兽。其含义是纳谏,又作为某种标志。在北京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镌刻精致,为华表的代表作。倘若将这两对华表仔细对比,则会发现,前面的蹲兽是头向宫外,后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据说,蹲兽名,性喜望。头向外表示希望外出的君王不要迷恋山光水色,尽快回宫处理政事,名曰"望君归",头向内则表示希望君王不要沉湎于酒色声娱之中,要经常外出走走,体察民情,因而名日"望君出"。
置于宫殿的大门旁,分石、铜二类。置放狮子,也是为了显示君王的尊贵和威严。一般而言,狮子皆成双数,左边为雌性,右边是雄性。雄性的左蹄下踏一小球,俗谓"独子滚绣球",雌狮则是右蹄下踏一小狮,俗称"太师少师"。前者象征王权,也象征着统一天下,后者象征子嗣昌盛。狮子下面的石座四面往往刻有不同的花纹,如正面是瓶(谐平)盘(盛器,谐升)和三支戟(谐三级),以象征"平升三级";右边刻牡丹、松树,象征"富贵长春",左边刻纸笔墨砚,象征"文采风流",后面刻有"八卦八极图",象征镇妖治邪。
嘉 量:古代的标准量器,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和乾清宫前的两个嘉星,为乾隆初制作。置于此处,是为了表示皇帝的公正。
日 晷:古代的一种计时器。在故宫太和殿前陈列一件,不仅是计时器,更是皇权的象征,表示皇家控制着天下的时间。
鼎式香炉:作为宫殿中陈列物的香炉由来已久,造型多样,这类香炉是在铜鼎上再设置重檐式结构。每遇大朝,它便燃烧檀香和松枝,整个宫殿立时香烟缭绕。
铜龟铜鹤:古代传说,龟、鹤及神灵之动物,寿命长,故而在宫殿前陈列,以表国家之长久和天子之长寿。

古代宫殿的室内设置
太平有象:象体大粗壮,性格温驯,而又威严,其四脚立地,犹稳如泰山、因所在宫殿皇帝宝座旁之象,既表示了皇帝的威严,又象征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的稳固。象身上驮一金瓶,瓶内盛五谷或吉祥物,含有五谷丰登、吉庆有余或其他吉祥之意。
角端、仙鹤:角端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兽,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夷之语,置其于帝座旁,显示皇帝是圣明之君,它才侍于其侧。仙鹤亦为 传说中的神鸟,它能青春常在,置其于帝座侧,是表明江山永世长存。
盘龙香亭:香亭,初形为香炉,后发展为香筒,再进一步演变为香亭,即亭子式顶。亭下盘内燃放檀香,缕缕青烟从镂空的亭身升起,恰如置身云雾间。因亭子有安定之意,置其于宫殿内,可显示天下大治,国家安定稳固。

传统美德
传统道德规范

  《尚书》把人的美德概括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六 德 知、仁、圣、义、忠、和。
六 行 孝、友、睦、俭、住、恤。
四 维 礼、义、廉、耻。
八 德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三 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 常 仁、义、礼、智、信。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
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现代社交
介 绍 在社交场合主动向身边的陌生人作自我介绍是一种礼貌,先向对方问好,得到对方回应后,再报上自己的姓名、单位,同时递上名片。自我介绍不可在他人正在咀嚼食物或与他人交谈时进行,以免尴尬。
为客人介绍时,一般要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年轻的地位低的介绍给年长的地位高的,把朋友介绍给初次相识的朋友,把家人介绍给客人。介绍时,手掌要向上,不能用手指点。被介绍给他人时,除长辈、女性、地位高者外,一般都应起立表示友好和尊敬。
递受名片 一般地位低、年轻的应先递上自己的名片,身份相同的人也以先递上名片为敬。递名片时应让名字向上正对对方,双手呈上,同时报出姓名或说"请多关照"。对方应马上双手接过,然后拿出自己的名片还礼。也可右手递,左手接。接片后不要立即收起,而应先记住对方姓名。
送 礼 应以他人能够并乐意接受为原则。送礼时要讲究包装,礼物本身不必太贵重,礼品上的价格标签要先除掉。受礼者要致谢。西方人接受礼物时,喜欢当场打开表示尊重,但中国人却不这样。
交 谈 语气要温和耐心,双目注视对方,并适时点头表示尊重和感兴趣。声音要适当,距离较近时,避免面对面而坐,以免唾沫相溅。不要随意批评、嘲讽在场或不在场的人。男士不应掺人女士的讨论圈,不要随便与女士开玩笑。
赴 宴 受邀后应先致谢,并给对方明确答复。出席宴会时,到后应向主人问好并送上礼物。

应主动帮邻座长辈或女士拉开椅子,协助其坐下。不要只同熟人或一两个人说话。

晚辈与长辈碰杯,应起立致意,杯沿应低于他人,以示尊重。喝汤要用汤匙,不能用碗。剔牙时,要用手或餐巾掩嘴。忍不住要打喷嚏、咳嗽时,应将头转向外边,用纸巾掩住口鼻。席间如上洗手间,可借口说"我去打个电话",然后从容地离席,并尽快返回。

乘 车 上车时应侧身进入车内,不要头先进去。车中最好的位置是司机侧后位置或司机后边靠窗的座位,应让给尊长,并请其先入座。司机旁边的位置是较低身份的人坐的,可由向导、秘书、警卫员等人座。下车时应用手支撑身体,侧身移位,靠近车门时,先伸出一脚踏地,再伸出头。身体站稳。身份低者应先下车,打开车门等候他人下车,遇老人则应搀扶。如与女乘客,则应并排坐在司机后的座位上,下车时应绕到另一边替她打开车门。

设计开发:时代贝尔信息科技
鄂ICP备11001189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武汉市上生企业策划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