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民俗 >> 饮食风俗 

中华饮食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技艺精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微浓缩与鲜活表达,笔者拟按饮食历史趣谈、地方饮食、民族饮食三个大类,逐一对中华饮食习俗进行介绍。
1.饮食历史趣谈
2.古代饮食结构
早在春秋时,人们就已习惯把日常饮食分为食和饮两大部分,但在正式场合,古人把饮食分为四个部分,即:食、膳、羞、饮。这种饮食结构在屈原《楚辞》中有比较详尽的描述,其中,"食"指用五谷做的饭;"膳"指用六畜制成的肉食佳肴;"羞"又称百羞,指以粮食为主料制成的多种精养素食;"饮"是古代饮料的总称。
古代饮食的种类
从上面的饮食结构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很早就已学会烹制各种食物,食物种类十分丰富,无论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无不可以取采做盘中美味。这些食物包括五谷五菜五饮,六畜八珍。"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粮食作物,"五菜"指韭、葱、葵、薤、蒜五种蔬菜,"五饮"指水、浆、酒、醋、酏五种古代饮料,"六畜"指牛、马、羊、猪、鸡、狗六种肉食动物,"八珍"指龙肝、凤髓、豹胎、鲤尾、猩唇、熊掌、酥酪、鸟炙等八种古时不易得的珍贵食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赘述。
古代饮食礼俗
古人饮食有严格等级区别,尤其在正规场合,饮食自由受到较严限制,如据《国语·楚语下》记载。皇帝可吃牛、羊、猪,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猪,士食鱼干肉,普通百姓只可吃蔬菜,往往地位、年龄越高,那么菜肴的数目越多,食物也越精养。
古代烹饪技法
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和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烹调技艺,如蒸、煮、烧、炸、烤、炒、煎、焖、煨、熬、熏、卤、腌、烹、涮、溜、爆、烫等。技法多达数十种以上。
古代饮食"五味"
据《尚书·说命》记载,中国烹饪最先取咸酸二味,咸取自盐,酸取自梅子,到先秦时,始有五味之说,即辛(辣)、酸、咸、苦、甘(甜)。
何谓"开门七件事"
古人所谓"开门七件事"指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日用生活必需品,关于这七件事民间传说颇多,现录古诗三首如下,供读者品鉴。
    其一 书画琴棋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字都变更, 柴米油盐酱醋茶。
    其二 柴米茶盐酱醋油, 而今件件费绸缪。吞声不敢长嗟叹, 恐幼高堂替我愁。
    其三 茶喜郎君又有他, 依今洗手不当家。开门诸事都交付, 柴米油盐酱与菜。
传统年节饮食
春 节 除夕之夜吃饺子, 含辞旧迎新之意。    端午节 吃粽子,饮雄黄酒避邪。
元宵节 吃元宵(俗称汤丸)含骨肉团圆之意。    中秋节 吃月饼,象征家人团聚。
重阳节 饮酒登高,寄寓思乡怀人之意。      清明节 吃糍粑,置米酒,拜祭祖先。

酒的历史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据说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上古造酒方法简单,用桑叶包饭发醇而成。到了周朝,已有关于酿酒的专门部门和管理人员,酿酒工艺也有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并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这说明我国很早就已有发达的酿酒业。到南北朝时,开始有"酒"这一名称。到唐宋时,酿酒业已很兴盛,名酒种类已有许多,如曲沃、珍珠红、琼酬等。文学作品中,常见古人一饮酒斗酒而不醉的描写,使现代人叹羡不已,以为海量,其实古人制酒只能用酵母菌自然发酿,酒的度数很低,且多带甜味,所以古人不论男女,多有善饮者,久饮不醉,动辄饮数杯、数砚,甚至数坛,令今人瞠目。
酒的种类
中国是酿酒大国。据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结果,共评出十八种名茅台酒、汾酒、五粮液酒、剑南春酒、古井贡酒、洋河大曲酒、董酒、泸州老窖特曲、金奖白兰地酒、山西竹叶青酒、绍兴加饭酒、沉缸酒、烟台红葡萄酒、烟台味美思酒、中国红葡萄酒、青岛白葡萄酒、民权白葡萄酒、青岛啤酒。发展到今己,名酒大军又添新成员,如秦池古酒、中国郎酒、湖南鬼酒、湖北稻花香酒等

以原料分有米酒、果酒、药酒、奶酒、香花酒等。
以制作工艺分有蒸馏酒、酿造酒、配制酒、啤酒、白兰地酒、太空酒等。
以颜色分:有白酒、黄酒、红葡萄酒、白葡萄酒等。
以酒精度数分弯高度酒(40℃以上)、中度酒(20℃叫0℃之间)、低度酒
20℃以下)。
以香味分有酱香型、清香型、浓香型、米香型等。

茶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最初茶被称为"苦茶",作为一种中药材用于治病,后来经长期实践经验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茶不仅仅可人药,而且是一种气味芳香、提神解渴的上好饮料,于是,种茶、饮茶渐成习惯。到三国时期,江南一带饮茶已蔚成风气。魏晋南北朝时,饮茶被用来待客。唐朝时开始出现茶馆,但饮茶方法繁琐,出现的第一部论茶专著为陆羽的《茶经》,陆羽因此被誉为"茶圣"。到宋元时期制茶技艺明显提高,名茶品种已有数十种茶之多。饮茶方法也开始革新,渐与今人饮茶方法接近。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制茶、饮茶技艺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茶文化,中国茶道也因而风靡全

茶的种类
按照制茶原料及工艺的不同,茶可分为如下几种:红茶、绿茶;花茶、砖茶、奶茶、酥油茶、乌龙茶等。

中华十大名茶
指的是西湖龙井茶,福建乌龙茶,江苏碧螺春,铁观音茶、普洱茶,广东功夫茶、君山银针茶、白山云瓜片茶、茉莉花茶、湘西白毛尖茶等十种地方名茶。

山珍海味知多少
山珍海味分上、中、下三"八珍"。
上八珍为 猩唇、骆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胶。
中八珍为 鱼翅、银耳、果子狸、鲥鱼、广肚、啥什蚂、鱼唇。
下八珍为 海参、龙须菜、大口磨、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蜡黄、乌鱼蛋。
此分法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不同说法,如有人将鱼皮、飞龙、山鸡等也列人山珍海味之中。

中国五大面食
即山西刀削面、北京打卤面、山东府伊面、河南鱼溶面、四川担担面。

"一日三餐"的来历
据古籍记载,秦朝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并且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如不守时吃饭或一天吃两顿以上的饭,则被以为是失礼行为。汉朝以后,才开始盛行一天三餐或四餐。到唐朝时,早饭已被称为早点、午饭,也称中饭,吃午 饭,古人说是"过中"。
  古时人们一日两餐,表示一种时间的分段概念,吃过早饭,表示一天开始,吃过晚饭表示一天时间已完。今天人们一日三餐,也常用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感情,也有惜时的意思在里头。

油的历史
上古时期,我国古人就已开始食用油类食品,不仅如此,据古书记录,不同季节还须使用不同的油。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这时吃的是动物油。汉代以后,开始出现植物油,但不能食用,只用来制绢布。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纪录,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盐的历史
我国制盐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黄帝时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从井、池、海中提取盐,种类有井盐、池盐、海盐等。盐的出现,使人类饮食产生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由原味食品开始渗入咸味。

酱的历史
酱是我国人民日常饮食的常用调味品,据古书记载,大约2500年以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掌握了制酱的方法,可见历史之悠久,古人称酱油为豆酱并有"不酱不食"的话,所以酱油又有"八珍主人”的美称,以显示其在烹制菜肴过程中的不可或缺,酱的种类很多,如肉酱、鱼子酱、虾酱、芥子酱等。

醋的历史
远古时,古人并不知道制醋,食物需要酸味时,便用椅子榨汁拌和。直到周朝以后,人们才开始制醋。到汉朝时,醋已成为当时一种大众化调味品,不过那时不叫醋,将"醯或"酿"。随着醋在民间的广泛普及应用,酿醋术也不断 翻新,据《齐民要术》记载,制醋法到魏晋时已达数十种之多。

糖的历史
我国制糖的历史也很悠久。最早的糖有两种:一种是蜜糖;一种是麦芽糖。古时对麦芽糖称谓很多,如饧、饴、铺、饬饭等。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述了古代五种制糖方法,唐朝时,从印度传人制蔗糖法,中国制糖技术进一步提高,开始生产白糖。到清末时,东北地区开始用西方技术制作甜菜糖。同时我国制糖业蓬勃兴旺,使许多古代糖点重新焕发出异彩,如广式月饼、苏州年糕等。

饺子史话
饺子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食品之一,中国人中,没有不知道饺子的,如今大年三十吃饺子已经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的传统习俗,俗话说,饺子饺子,交在子时,取其辞旧迎新之意。饺子之名,也由此而来,另据古籍记载,饺子的前身是馄饨,馄饨之名,取其圆润浑沌之形。以面裹馅搓为圆形即成。后有人一改馄饨惯常圆形,做成月牙形,称之为"粉角",而北方人谈话"角""关系"不分,叫来叫去,粉角就叫成了饺子。馄饨与饺子从此各行其是,各使其形留传后世。后人不知饺子与馄饨其实是亲如母子的一家人,还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食品呢。现在饺子作为代表中华民族的食品之一,已经走出国门,风靡 东南亚、欧美等国。国内天津御膳楼饭庄的饺子宴,品种达四十种之多,选型精美,风味浓郁,更是被人们传为美食。

面条史话
我们都知道面条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面食,但是一说到"汤饼""不托""溥饪"等词时,恐怕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其实这几个词都是面条的古称,指的是同一种东西。据史书记载,唐朝时,人们开始把面条称作"不托",意思是用刀把面饼或面片直接切成条状之后再煮食,不用手掌托着,用以区别在此以前直接用手掌压而成的薄片"汤饼"。并且自唐时起就已风行过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到宋代时,民间又好称"汤饼""不托"为"溥饪"。孩子出生后三天,还要请亲朋好友去吃面条,开"汤饼宴"以示庆贺。

馒头史话
古时"馒头"一词,源出三国时诸葛亮。以面包肉食供示神之用,类似今人的包子,并非现代的馒头。古时称馒头为"蒸饼",这在晋朝史书中已有记载

包子史话
包子作为一种面食,在魏时已出现,但不称包子,而叫"馒头"。直到宋代时,才有"包子"一词,如"绿荷包子"之类。

豆腐史话
跟饺子一样,豆腐也是最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我国是豆腐的故乡,据古书记载,制豆腐始于汉朝淮南王刘宴,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这种以黄豆水磨浆而成的食品,历经岁月沧桑,发展至今,早已驰名中外 风靡全球,利用豆腐制作的菜肴品种多达四百余种,令人叹为观止。

年糕史话
年糕是人们喜爱的节日点心,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用米粉蒸制而成的状食品,年糕分南、北两式。南式的广东、苏州年糕为最好,口味纯正;软硬适口。
  据传说,吃年糕习俗源于春秋时苏州一带,当时苏为吴国都城,为防越国攻击,吴王阖阊命大将伍子胥"阖阊大城"。后吴王沉溺于酒色,不听伍子胥劝谏,反听信谗言将伍子胥逼死。吴终被越王灭,政局动荡,发生严重饥荒,这时有人想起伍子胥临死前说的话:"我死后,如国家有难,饥民无食,可前往相门城下挖地三尺得食。"原来伍子胥修城时,不用土砖,而以糯米粉压制成的"砖"修城。于是许多饥民因这些"砖"而获救。后来为纪念伍子胥救人功绩,就逐渐演化成过春节时家家户户吃年糕的习俗了。

话说稀饭
稀饭的书面语,通常叫做"粥"。"粥"的历史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很早以古人就知道食粥。但古时"粥"与今天的"粥"内涵稍有不同,古时的粥用米煲成,口旷干",稀的才叫"粥",这也是为何有人将"粥"称为"稀饭"的原因所在。根据食的不同原因和目的古人食粥可分为三种:家贫食粥、赈灾食粥、养生食粥。发展到今天,食粥已不再具有上述原因,而逐渐演变为人们调节饮食的一风味食品了。制作技艺也愈益精湛,如花生猪骨粥、八宝粥等。

冰糖葫芦的起源
据古籍记载,冰糖葫芦源于南宋。宋光宗熙年间,由于爱妃黄贵妃患病不起,面黄肌瘦,不思饮食,百药不灵,皇帝只好张榜求医。后一江湖异人应招人宫,诊视后称,只需用山楂球与红糖一起煎熬食用,每次饭前吃5-10颗,连续十五天即可痊愈,黄妃依言食之。因形似葫芦串故称冰糖葫芦。

皮蛋的历史
据古书记载,皮蛋的发明始于古人包泥法盐鸭蛋,迄今所见关于皮蛋的最早记载是公元1633年的《养余月令》。到清代时,皮蛋制作已十分精巧,"高邮皮蛋"是当时的名品。

火锅的来历
火锅的历史上溯至唐代,那时称"暖锅",有两种,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用来涮羊、猪、鸡等肉食。到元代,火锅流传于蒙古族。至清代时,已为皇宫御膳佳肴之首。据说清嘉庆皇帝继位时,还摆过盛极一时的火锅宴,共用火锅1650次,堪称一绝。同时民间火锅也非常流行,火锅品类十分丰富,如白肉火锅、什锦火锅、菊花火锅、广东火锅等,火锅的特点主要是经济实惠,方便随意,鲜香适口。

冷饮史话
一般人往往产生错觉,认为冷饮是古代文明的产物,中国喝冷饮的习俗来自外国。其实不然,早在三四千年以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取食冰块记载,自此以后历代皇宫都有取食冰块的记录,与今天冷饮稍有不同之处在于,古人受技术限制,不能制造冰块,只能采取自然冰块,且代价太大,非王公贵族不能享用,不如今天冷饮的广泛普及。

何谓"天下第一菜"
指的是苏州"锅巴汤",据说此菜定名颇有来历。清朝康熙皇帝一日微服出游,至一处梅林,留连忘返,后与随从走散,饥不择食之下,投奔到一村妇家门口求食,村妇不知皇帝驾临,本欲拒绝,但见康熙实在累饿不堪,只好迎其人内,但此时家中恰好饭光菜尽,没有剩饭。于是村妇以锅巴拌剩菜汤盛给他吃。没料到的是,皇帝老爷吃后竟大加赞赏,以为妙绝。于是兴发,提笔题曰"天下第一菜"。从此,苏州锅巴汤便身价倍增,蜚声全国。

关于筷子
筷子作为饮食餐具,是中华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中国筷子也独具风采。远古时,人们吃饭多用手抓,但吃热食时,为免烫事,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木棍来协助取食,久而久之,筷子便逐渐产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去制造筷子,按照原料的不同,筷子种类可说是五花八门,有木筷、竹筷、牙筷、玉筷、金筷、银筷等。古时为显其富有高贵,大富之家常以各种贵重筷子如金筷、银筷、象牙筷等招待客人进食,普通百姓多用竹筷和木筷。

地方饮食
中国八大菜系
中国八大莱系指的是鲁菜、川菜、湘菜、苏菜、浙菜、粤菜、闽莱、徽菜等八个有代表性的地方莱系。
鲁 菜 发祥地是临甾和曲阜,以爆、炒、烤、炸见长,非常讲究用料,擅用燕窝、鱼翅、人参等高档材料制作厚味大莱,带有宫庭菜余韵。名莱有九转大肠、糖醋鲤鱼、汤爆双脆、德州扒鸡、脆皮烤鸭等。
川 莱 发祥地为巴、蜀二地,调味多变,素有"百莱百味"之说,重油重辣,尤以麻辣味见长。以成都、重庆两地莱肴为代表。名莱有宫保鸡丁、毛肚火锅、鱼香肉丝、回锅肉等。
湘 菜 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菜组成,尤以长沙菜为代表,其特点是制作精细,用料广泛,油重色浓,讲究实惠,擅作熏腊原料食品,以熏、腊、蒸、煨、炖见长,口味鲜、香、脆、嫩、辣,名菜有东安子鸡、麻辣子鸡、清蒸甲鱼、霸王别姬等。
苏 莱 以苏州、杨州、杭州、南京为中心,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注意配色,讲究造型,菜谱四季有别,善用炖、焖、煎、炒、烧等法,用原汤原汁调味,名菜有清蒸鲥鱼、百花酒炎肉、荷包鲫鱼、银菜丝、清炖鱼翅等。
浙 莱 主要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发展而来,共特点是注意刀功,讲究鲜、脆、软、滑,保持原味,名菜有生爆虾片、叫化童鸡、西湖醋鱼、龙井虾仁
粤 莱 由广州、潮州、东江等地方菜发展而成,其主要特点是制作精巧,花色繁多,美观新颖,专长于煎、烘、烤、煲、烩,作莱原料无奇不有,尤善制蛇、猫、猴、鼠、穿山甲等美味,口味清淡,素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妙,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名莱很多。
闽 菜 主要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方莱发展而来,其中尤以福州菜著称。闽菜在南方菜肴中独具一格,色调美观,滋味清鲜,长于炒滥煎煨,喜用糖、醋、虾油作佐料,注重甜酸咸香。名菜有佛跳墙、雪花鸡、太极明虾等。
徽 菜 由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地方菜构成。取料广泛,山珍海味俱备,讲究火功,烹调以烧、煮、蒸为主,素有"三重"之称,即重油、重色、重火功,著名菜肴有红烧果子狸、奶汁肥鱼、火腿炖甲鱼等。
菜肴命名趣谈
以人定名 如麻婆豆腐、宫保鸡丁、东坡肉、府伊面、叫化鸡、童子鸡等。
以地定名 如闽生果、川北米粉、丹东子鸡、西湖醋鱼、北京烤鸭、兰州拉面、重庆火锅、涪陵榨菜等。
以花定名 如牡丹桂鱼、芙蓉鸡片、桂花肉、荷花包子等。
以药定名 如虫草金鸡、枸杞鸡丝、陈皮牛肉等。
以形定名 如绣球干贝、口袋豆腐、葵花肉、金鱼蒸饺、虎皮肉、出水芙蓉鸭等。
以色定名 如双黄鱼皮、红白豆腐、雪衣鱼条、翡翠烧梅等。
以味定名 如酸辣鱿鱼、麻辣肉片、双味全鱼、酸菜鱼火锅等。
以器定名 如瓦罐鸡汤、砂锅豆腐、铁板牛肉、火锅等。
以油定名 如奶油菜心、鸡油菜花、红油豆腐等。
以技法定名 如明炉乳猪、挂炉烤鸭、软炸鱼条、锅烧全鸭等。
以调料定名 如川菜肉丝、口蘑鸡片、冬菇菜心、*烧包等。

8.各地风味特色
北京市
  风味莱肴 最有名的莫过于北京烤鸭了。北京烤鸭以北京填鸭为原料经特殊烤制,色泽枣红,外焦里嫩,皮薄而脆,味美适口,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以全聚德、便宜坊两家最为有名。
  其他名菜肴还有北京东来顺饭庄涮羊肉、什刹海烤肉条的烤羊肉、北海信膳山庄的满汉全席白肉馆、都是处的烧三麦等。
风味小吃 最有名者是北京豆汁,已有上千年历史,制作方法是,以绿豆九成、白玉米一成,淘洗干净,磨成稠糊,再过两三次,经发酵,用微火煮熟,点入少许老干粉,拌匀即成,味道甜中带酸,开胃生津止渴。
  其他小吃还有豌豆粥、艾窝窝、豌豆黄、盆糕、驴打滚、灌肠、爆肚、炒肝、炸三角、疙瘩汤、酸梅汤等等,举不胜举。

上海市
上海的各种风味以糖饼驰名,如上海五香豆高唐的五香豆、上海豫园高场的梨膏糖、上海益民食品三厂生产的泰康饼干、杏花楼广式月饼、五芳斋糕团等。

天津市
  天津"狗不理"包子名扬四海,经久不衰,是天津最具代表性的风味小吃。它个大皮薄,色白面柔,馅料鲜美,肥而不腻,据说当年袁世凯为讨好"老佛爷"慈禧太后,敬送"狗不理"包子,慈禧吃后称赞不已,并派专人前往购买,使"狗不理"誉满中华。
  "狗不理"包子源出清朝同治年间一位小名叫"狗不理"的店铺伙计高贵有,因其包子做得好,所以人们便按他的小名称呼他做的包子。"狗不理"包子制作十分考究,一斤肉要拌进八两鲜骨头汤或鸡汤。一斤肉馅放三两五钱肉。一两五钱香油,一两葱和四两鲜姜,并且样样都要用秤过准,不差分毫,肉馅肥
瘦比例也有讲究,季节不同,肉馅不同,夏天热,肉馅肥瘦比例为3:4,春秋两季不冷不热,肥瘦肉各占一半,冬天冷,比例为肥六瘦四。
  除了"狗不理"包子,天津的著名小吃还有"耳朵眼"炸糕、桂花样大麻花等等。

重庆市
  四川火锅四季都吃,尤以重庆毛肚火锅最为有名,它的主料有水牛毛肚、腰、黄牛背脊肉,以及鸡血、鸭血、猪脑花、猪脊肉、猪肝、猪腰、鳝鱼片,素菜有葱、蒜苗、莲花白。其卤汤别具风味,制作过程如下:把郫县豆瓣剁细,永川豆豉捣碎,冰糖砸碎。炒锅烧热放牛油,加豆瓣煸炒,再放糯米、花椒炒出香味,兑人牛肉汤,再放人豆豉、冰糖、辣椒面、料酒、盐,煮开即可放人火锅内备用。
  吃火锅时,应先下鳝鱼片、脑花,其余按各人口味自选自下;蘸食佐料为鸡蛋清调麻油吃起来非常爽口。

香 港
  香港素有东方之珠的美称。地少人稠,经济繁荣。各种风味小吃、美味佳肴,无不具备,所以又有"美食天堂"之誉,真可谓足不出港,吃遍天下。
  最富盛名的为龙凤贡面。有两种,一种圆条空心,细而长,柔中有刚,稍;"龙面",一种扁条乎直,其薄如纸,称"凤面",二者合一,便成"龙凤贡面"。正宗"龙凤贡面"必须用故城一带产"胶质表"制作。胶质表面粉含蛋白高,有一种透明的质感。所制挂面"白如雪,细如丝",光洁匀称,富有弹性。久煮不烂,面熟汤清,风味独特。
  另有唐山蜂蜜麻糖驰名天下,素有"麻糖大王"的美称。

山西省
  著名风味小吃有山西刀削面和太原八珍汤(又称太原"头脑")。刀削面内虚外筋,光滑适口,配以山珍海味,或肉蛋蔬鲜为卤汤,再放适量山西老陈醋做"搭档",更是美不胜数,尤为精彩的是刀削面的制作过程,削面时,前置一沸腾水锅,师傅左臂架面,右手持刀,但见刀起刀落,快如闪电,一条条削面玲珑入水就如银蛇骊波,鲁鱼跳浪,煞是好看,观之使人食欲大增。
  太原"头脑"由肥羊肉、煨面、黄芪、籍根、长山药、良姜、酒糟、黄酒小珍配制而成,是冬令补品佳肴,老年人食之有延年益寿之效。

内蒙古自治区
  最为有名的地方风味菜肴就是烤全羊和手抓肉。烤全羊是内蒙古的传统 风味名菜。据称只有遇贵宾和重大喜庆时方可采用,制作时选两年左右的上等肥绵羊一只,烫毛净肚,再以佐料腌透胶内,外皮刷一层糖色和香油,风干后用铁链吊起放人炉内烤制,约五小时后,待色泽鲜红,外皮酥脆,肉嫩鲜香,然后羊头系红绸(以示隆重)推出,供客人先观闻香,然后推回厨房改刀,先上羊脆皮,后上肉块,最后是肉骨头。
  手抓肉是内蒙古大草原独有的风味菜肴,顾名思义,即用手直接抓取食物。特点有三:一、选嫩羊一只,分成大块熬煮;二、待肉里微有血丝即可上席,不可煮死,三、用蒙古刀削吃不用佐料,如旁有马奶酒,则风味更浓。

辽宁省
著名菜肴有辽宁沈阳鹿鸣春饭店的扒三白、沈阳边氏老也饺子、马家烧烤等。尤以各种海鲜味食品驰名中外,如游龙戏凤、凤腿鲜鲍、红烧海参等。如您到大连、沈阳,这些名菜小吃不可不一尝为快。

吉林省
  吉林省风味小吃以李连贵熏肉大饼为代表,原出吉林省四平市,其熏肉色泽棕红,松软浓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其大饼形如满月色泽金黄,层次分明,外焦内软,香气扑鼻。吃时,用饼夹肉,回锅再烙,肉香人饼,风味浓郁。1980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优质风味品种。
  其他著名地方小吃还有牛肉锅贴、狗肉火锅、冷面等。

黑龙江省
  因地处林区江边,故多山珍和鱼类食品,尤以飞龙清汤著名,飞龙学名松鸡,是一种个小色如火样的禽鸟,其肉清香无比,尤以清水煮汤最为有名,其汤清澈,开胃爽口,清香人脾,另外还有烧犴鼻,即用罕达犴(俗称四不象)的鼻头味道鲜美,堪称"山珍"。
  其他还有大马哈鱼及淡水养殖的蝗鱼等。

山东省
地方风味菜肴以德州扒鸡为代表,全名五香脱骨扒鸡,肉嫩松柔,香味绵长,趁热一抖,骨肉即时分离,食者无不赞叹,尤以德顺韩世功师傅所制扒鸡最为有名,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江苏省
南京板鸭 是我国著名特产之一。板鸭是经腌制的咸鸭,形扁如板。南京板鸭皮白肉红骨绿,吃进嘴里酥嫩鲜香,中外驰名,常销日本和东南亚,因加工工艺十分严格,只有每年小雪到清明一段时间可制,故不宜长期保存。
靖江肉脯 选新鲜猪后腿纯净瘦肉,以白糖、特级鱼露、鸡蛋、高级酱油作调料,经烘干烤制而成,然后压平切块。其特点是块形整齐,颜色鲜艳,香脆适中,越嚼越香。
  此外还有阳澄湖大闸蟹、无锡油面筋、无锡肉骨头、常熟叫化鸡,均为脍炙人口的风味菜肴。

浙江省
  著名菜肴有西湖醋鱼,以西湖草鱼活东,以沸水氽煮约四分,调以糖醋鲜汁,肉味鲜嫩。
  东坡肉,据传说是根据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烹饪经济制成,故名东坡肉,是杭州名菜,以五花猪肉为料,佐以绍兴老酒,文火焖制,汁浓味醇。
  另外还有宗嫂鱼羡,据传为宋时一名为宋嫂者所制,受宋高宗赵构赏识而得名,鲜嫩适口,味似蟹肉;掌上明珠,据神话传说为西王母娘娘手中明珠不慎落人凡间而成,形美色鲜,酥嫩非常,其他如百鸟鸣凤(即水饺童鸡)、猫耳朵、爆鳝面、桂花鲜栗,均为浙江名小吃。

安徽省
  有大救驾千年名点,尤以寿县所制最佳,据传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前与南唐节度使刘仁苦战多日,疲劳不堪,厨师做酥点心奉之,赵食之精神倍增,大悦,后称帝赐名"大救驾"。
  另还有巢湖银鱼、合肥大麻饼、符离集烧鸡等著名菜点。

江西省
  万载百合为江西特产,清代被列为贡品,具有清心润肺、养阴安神的滋补作用,堪称席上佳肴。

福建省
  佛跳墙,福建的"首席名菜",它集山珍海味于一缸,荤素搭配,芳香浓郁,据说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以清同治年间郑春发所制最为有名,有文人吃后,留诗赞叹:"缸后芳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之名由此而来。另外还有半月沉红(当归面筋)、鸡汤氽海鲜、深户鱼丸、春卷、豪仔煎、原
门土笋冻甘著名菜肴小吃。

河南省
道口烧鸡 这是河南誉满全球的一道名菜,出自河南滑县道口镇,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由张家烧鸡店烹制,后经清宫御膳房名厨姚寿山指点,采用"八料"、"老汤"使其有名气,到张炳这一代时,已摸索出一整套宰杀方法,开剖、撑型、油炸、熟煮的成功经验,其特点是"色、香、味、烂"四绝。
套四宝 也是河南名菜,它以四种全禽相套,皮酥肉烂,浓香扑鼻,此菜上席,先只见一光亮肥嫩套鸭摆在汤盆中,吃完酥鸭,一只香鸡又从鸭腹中露出,鸡肉吃罢,油嫩的全鸽又从鸡膛内显现,最后鸽子肚中又出现整只鹌鹑。鹌鹑腹内又充满海参丁、香菇丝、玉兰等各色山珍海味。鲜香独具,风味奇佳,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一绝。
  此外还有铁锅蛋、鲤鱼陪面甘等有名菜。

湖北省
  提起湖北名菜,当首推武汉市武昌酒楼烹制的武昌鱼。武昌鱼又名圆头鲂,产自湖北鄂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古人至武昌以食武昌鱼为快,元人马祖常有"南游莫忘武昌鱼"的诗句。毛泽东同志也留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名句,更使武昌鱼美名远播,驰名中外。
  其他湖北特色小吃还有老通城的豆皮、武汉热干面、孝感麻糖等。

湖南省
  湖南最有名的小吃大概要数长沙闹火宫殿的臭豆腐了。它制作讲究,技呓精巧,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极具地方风味。
  另外还有湘西腊肉,色泽金黄,肥瘦适中,下锅翻炒,香飘十里,是最具湖南特色的地方菜肴。

广东省
  广东人喜欢吃蛇,烹蛇技艺独树一帜,堪称中国之最,尤以广州市蛇餐馆是最有名,素有"无蛇不吃"之称,蛇菜谱里琳琅满目,如菊花龙虎凤、烧凤肝蛇片、五彩炒蛇丝、煎酿鲜蛇脯等等,其中所谓"龙、虎、凤"其实就是蛇、猫、鸡三种动物的美称。据说广州蛇餐馆每年要用掉一百余万条蛇。
  此外广东名莱还有广东腊肠和脆皮乳猪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玉林牛肉巴颜色鲜亮,味道芳香,人口酥脆,越嚼越香,以鲜牛肉削成长条薄片烘干蒸熟,然后再佐以各种香料熬煮,至法干肉熟,再加入柠檬汁、酱油、白糖、花生油稍炒即成。除此之外,玉林牛肉丸的清甜爽滑也是远近闻名。

四川省
  四川名菜很多,尤以回锅肉和麻婆豆腐最有代表性。回锅肉是四川传统风味莱肴,历史悠久,名气很大,向有"人蜀不食回锅肉,等于没到四川来"之说。其特点是鲜香微辣,咸甜适口,色香味俱佳。四川成都是麻婆豆腐的诞生地,其特点是麻、辣、酥、嫩、香,也是到川必尝的风味菜肴之一,传说由清末成都万福桥豆腐店陈麻婆首制。
  另外还有锅巴片、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元等许多著名风味菜肴和地方小吃。

贵州省
独山盐酸菜是产于贵州独山县的一种蔬菜腌制品。以青菜的原料,加上甜酒、辣椒、大蒜、冰糖等辅料,用民间传统工艺腌制而成,其色鲜味浓,咸、甜、酸、辣谐调清香,享誉中外。据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记载,据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云南省
  云南米线是云南有名的地方小吃,城乡各地随处可见,其特点是细长、洁白、柔韧可口。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另外还有云南特有的洗锅和宣威火腿等。

西藏自治区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特色饮食不多,以糌粑和酥油为代表。

陕西省
  西安牛羊肉泡馍是陕西最有名的风味小吃,它料香味醇,肉烂汤浓,自己撤瓣馍,另有一番风味。此外还有三原蓼花糖和西安馓子小吃。

甘肃省
  兰州烤小猪是兰州百年名菜。以初生四十天左右乳猪一只烤制而成,吃时浇少许辣油,配以春饼、荷叶饼,外脆里嫩,不肥不腻,鲜味独具。
  另有镶金鱼发菜、百花全鸡名菜。著名小吃有兰州清真拉面。

青海省
  青海以出产冬虫夏草和青海湟鱼而久负盛名。冬虫夏草,形态奇特,"虫""草"合一,营养丰富,其名望直追人参、鹿茸,为上好滋补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清蒸鸽子鱼是宁夏名菜,出产在宁夏中工县景庄乡长滩一带,味道极美,有醒酒作用,颇为珍贵。据称为旧时宫廷名菜。另外还有金钱发菜等。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烤羊肉串是新疆民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据古书记载,烤羊肉串在我国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新疆烤羊肉串风味独具,肥香热辣,驰名全国。
  其他风味小吃菜肴还有抓饭、酿皮子、烤馕、烤全羊以及各种奶制品等。

台湾省
  台湾小吃众多,尤以爱玉冰为代表。爱玉冰以台湾嘉义山区所产爱玉子侧成。爱玉子为蔓生长绿灌木,结椭圆果实,中间紫红色种子即为爱玉子。把爱玉子碾碎,加水搅拌,即成"爱玉冰",其色晶莹剔透,芳香醉人,盛夏时节,消暑止渴,老少皆宜。
  其他还有溪碧潭香鱼、豆签羹、贡丸、山河肉等。

海南省
  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建省时间不长,饮食习俗与广东略同,多以海鲜味食品及各种汤煲见长,盛产胡椒、花椒等调味香料。

9.民族饮食
民族饮食是中华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本民族饮食,品类繁多,内涵丰富。
汉 族 以面粉、大米、高梁等为主食,北方以面为主,南方以米为主,一般一日三餐,菜肴分荤、素两类,口味各地相异,俗称东辣西酸南甜北咸,有饮酒、饮茶习俗,以木筷或竹筷进食。
蒙古族 以牛、羊肉为主食,专吃烤、烧肉、手抓肉和酸奶疙瘩。嗜饮砖茶。冬季专喝泡子酒,夏季多为奶子酒。农区以米面为主食,专吃包子、饺子、蒙古馅饼和炒面等,一日三餐,中餐不定时,谁饿谁吃。
回 族 以米面为主食,专吃牛、羊肉和鸡、鸭、鹅、鱼、虾等。禁食猪肉及猪肉剩品。宰杀牲畜前,要请阿訇念经。喜饮茶,不食烟、酒。
藏 族 以青稷、小麦为主食,其次是玉米和豌豆。日常之食为糌粑、牛羊肉及奶制品,每日餐数不定,喜食酥油茶,饭前须先用手沾酒或茶在桌上点三滴以示供佛,然后开饭,如是佛寺僧众,饭前还须诵经。餐具为人手一把小刀和一只木碗,无用筷习惯,取食皆用手抓。
维吾尔族 以面、米为主食,肉类以羊肉为主,日常食面食馕。喜庆、待客时则用抓饭,喜喝奶茶,饭前饭后要洗手,以壶冲洗,下以盆接,且只限三下。吃抓饭前要先剪指甲,常在炕上围坐用餐,喝汤用木勺。一日三餐。
苗 族 以大米为主食,也有以玉米、荞麦、马铃薯和燕麦为主食的,烹饪时多以瓶子蒸食,喜欢酸味食品,以酸汤最有名,极善饮酒,以烧酒为主。
彝 族 以荞麦、玉米、马铃薯为主食,喜欢酒、吸旱烟、喝烧茶,自制米酒饮用,食具多以木制成,分有漆、无漆两种,颜色有黑、红、黄三种。
壮 族 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食,年节喜食粽子、糍耙和米粉,古人不食牛肉,元朝时才开始盛行食牛肉,少数山区仍存古俗。
布依族 日常食米、麦类食物,饮水酒,吸叶烟,素食酸糖,用顶罐煮饭,其味极香。
朝鲜族 以稻米为主食,喜食干饭、打糕(即年糕)、冷面,嗜酸辣,日常饮食不离大酱和清酱,爱吃狗肉、泡菜、咸菜等,不吃羊肉、肥猪肉及河鱼、花椒、带甜味菜肴,喜喝烧酒,饮花茶。
满 族 日常喜食小米、黄米干饭、豆包。年节则喜吃"哎吉格饽"(即饺子)。除夕必吃手扒肉,风味食品有白煮猪肉、灸猪肉及糕点"萨其玛"等。
侗 族 以大米为主食,平坝地区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喜食酸辣,吸叶烟,饮酒。民族食品有醋鱼肉、侗族油茶、烧鱼等。
瑶 族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一日三餐,半年全吃干饭,一般早晚天黑前、后各吃一顿,中午则以芭蕉叶包饭到田间地头食用,农忙时,甚至就在田间生火煮食。喜欢清水兑酒,清明时节吃一种染色"花饭"。
白 族 多以稻、麦为主食,山区则以玉米、荞麦为主。吃饭时长辈坐首席,下辈依次围坐两旁,并添饭夹菜,伺侯长辈,礼仪颇严,爱吃酸冷、辣味,善制火腿、弓鱼、螺蛳酱、油鸡棕等食物,尤喜饮茶,常以烧茶待客o
土家族 以大米为主食,山区主食玉米。素食酸辣,有"不辣不成亲"之说,善饮酒,素食菜豆腐(又名
和查),喝油菜汤。
哈尼族 以大米、玉米为主,逢年过节吃糯米饭或糍耙(以紫米舂制而成)。
哈萨克族 以牛、羊肉、奶子、米、面为主食,喜食抓饭和馕,其次是酸奶制品。嗜饮奶(或酥油)茶,不喜青菜,但喜吃葱,春、夏季吃羊羔肉,秋季宰大牲口,熏制冬肉,制腊马肠备用。
傣 族 以大米为主食,肉类以猪肉为主,喜油炸食物,不喜炒食。善饮酒,尤喜甜米酒,一日三餐,用碗筷,吃糯米饭时,用手捏成团,然后进食,风味食品有米线、竹筒饭、炒牛皮等。
黎 族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辅以木薯、红白薯,一日三餐,收割时不脱粒,连稻茎一并存放,吃时再一把一把取出脱粒,吃多少脱粒多少,用陶锅煮食,男子嗜烟、酒,吸竹筒水烟。肉食以火去毛,拌以米粉,野菜腌制成酸肉备用。妇女喜嚼槟榔。
傈僳族 以玉米、荞麦、高梁为主食。芋头尤为傈僳人所喜好,习惯饭菜合煮,吃饭时由主妇按家里人口多少,平均每人分一大木碗,喜食烧烤肉食,且善饮水酒,常一饮一日或数日方散。
佤 族 以大米为主食,其次是小红米、荞麦、豆类和玉米等,极少吃干饭,不分主、副食,无论贫富,均吃以米、菜、盐、辣椒合煮的烂饭。多用木碗、竹勺,不用筷子,以手抓食,平时一日两餐,农忙时一日三餐,喜喝浓茶,饮自制家酒,嚼槟榔和吸草烟。
畲 族 以大米、红薯、面粉和豆类为主食。
高山族 以大米、小米、芋头为主食,吃粮通常即吃即用杵脱壳,喜食粘小米饼,其中掺花生和兽肉,用树叶卷起蒸食,嗜烟酒。好嚼食槟榔。
水 族 以大米为主食,大麦、小麦、玉米等辅之,喜食糯米饭、酸菜、辣椒、腌鱼、腌肉及烧酒、甜酒等。
东乡族 以土豆为主食,其次是青稷、糜谷等,常吃青稷、糜谷、大小豆等杂粮面做成的糊状食物--"散饭"。不吃猪、骡马、马、驴、狗及其他凶猛禽兽的肉类和动物的血,不吃自死的牛、羊、鸡、鸭等。嗜饮紫阴茶和细毛光茶(绿茶),一日三餐均在炕上进行。媳妇则只在厨房就餐。
纳西族 以小麦、大米、玉米为主食,喜食酸辣,吃饭时用木制餐具,吃肉时由父亲掌匀平分,媳妇负责加添饭菜。喜饮酒、草烟。
景颇族 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每日三餐,以锅或竹筒煮饭,吃饭时多不用筷,以芭蕉叶包饭而食。据传说,景颇先人以为水稻是狗从"太阳出来的地方"附在尾巴上带来的,故每年吃新米饭时,必先喂狗,以示纪念。喜饮酒,嗜好草烟、芦子、槟榔,男女不论。
柯尔克孜族 以米面为主食,饮羊奶,喜吃稷子米,用鲜奶煮食或用酸奶泡食,喜饮茶,老年人喜饮白酒。
达斡尔族 以稷子和荞麦为主食。喜食一种米面合制的"饷饷",肉食以狍子肉和猪肉为主。嗜烟、茶、酒。
仫佬族 以大米为主食,兼以其他杂粮,节日喜吃糯米饭,每家都制酸芋头、酸刀豆和咸豆酱,作为下稀饭的菜。不吃动物心脏。男子喜烟、酒。
羌族 羌族以大米、青稷、土豆和荞麦为主食,辅以小麦和玉米,主要食品有炒面、面蒸、面汤、金裹银(或银裹金)、锅塌子等。喜食酸菜和腌菜。喜欢"咂酒",吸兰花烟,吃熏干的"猪膘"。 ,
布朗族 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和薯类,喜酸性食品,如酸笋、酸菜、酸肉等,酸菜是其特有食物,风味独特。男子用短烟斗吸辛辣味强的烟。老年妇女用一支很长的长杆烟斗,烟较淡。男女都嚼烟。
毛难族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其次有红薯等杂粮,年关、节日喜吃糯米。爱吃腌肉酸、螺蛳酸和醋浸的生鸭血。
仡佬族 以玉米、大米为主食,其次是麦子、荞麦、红稗、小麦和高梁等。喜食酸菜及糯米粑粑。
锡伯族 以大米面粉为主食,多食胡麻油,喝各种畜奶,嗜茶及酸辣食品。
阿昌族 以大米为主食,掺以薯类、玉米,一日三餐,喜食酸味,善做米钱。
普米族 以玉米为主食,也普遍食用大米;小麦、青稷、荞麦和蚕豆等等,风味食品主要有猪腰肉等,食具多为木制品,如木勺、木碗、木盆等,吃饭时全家围坐火塘边,由家庭主妇分发饭食,家长的第一碗饭须由女子盛给。喜喝茶,吸烟,饮酒,旧俗十三岁以上男子都吸烟。尤喜牛角盛酒,用竹管吸饮。
塔吉克族 以大米、面粉为主食,喜喝奶茶、酸奶。喜食奶干、抓肉、牛奶煮米饭、牛奶煮烤饼、栈油面酱和青仁酱等。
怒 族 主食玉米、荞麦和小米,有"猎禽兽以估食"、"好食虫鼠"的习惯,尤喜食肥山鼠,男女皆好饮酒;饮必醉,醉必歌。
乌孜别克族 以羊、牛、马及乳制品为主食,一日三餐多吃干馕与奶茶,专吃"库尔达在"和蜂蜜、糖。
俄罗斯族 以面粉制品为主食,喜吃面包、馅饼等。吃饭时多用刀、*、勺、盆,颇似西餐仪规。一日三餐,早晚简单,午饭为正餐,先喝汤再吃菜,如有 两个以上菜,只可吃完一个再吃另一个,不同时吃两个菜。饮料有奶酪、奶茶等。男子尤嗜饮自制啤酒。
崩龙族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辅以薯类及荞麦等,喜饮茶。
裕固族 面粉是其主食,每日三餐,两茶一饭。早晨喝酥油炒面茶,中午吃奶食或茯茶,晚饭多喜食揪面片。
塔塔尔族 以大米为主食,素食抓饭、烤饼。另外还有用蜂蜜制成的类似啤酒的饮料,广受欢迎。
独龙族 以玉米、小米、荞麦为主食,靠采集和渔猎补充食品不足,爱饮水酒,吃肉时喜欢烤食,由主妇均分食物是独龙人习俗,家中如有子女结婚,便赠一个火塘,以示成家,由各火塘轮流做饭。
鄂伦春族 善狩猎,故饮食以兽肉为主,一日三餐,早间多吃肉粥,午间和晚上多吃烤肉和煮肉。喜生食兽肝、兽腰,还有肉干。有传食习俗,即大家围坐传吃同一块肉,一人吃一口,反复轮流,直至吃完。
赫哲族 以前以鱼、兽肉为主食,现多以小米、面粉为主食。尤其食鱼法最具民族特色,食法多样、奇特,有生食鱼片、生食冻鱼、烤鱼串,还有加工成鱼条子、鱼披子等鱼干制品。尢以用大马哈鱼制成的鳇鱼骨、鳇鱼筋最为名贵。多嗜烟酒。
珞巴族 以玉米面或鸡爪谷面为主食,吃时先用木杵舂去谷壳,炒熟后再磨成面,再往开水中边撒边搅拌成糊状,然后用手抓食,气味清香。嗜辣味,喜烟酒,夏季多用酸奶作饮料。

设计开发:时代贝尔信息科技
鄂ICP备11001189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武汉市上生企业策划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