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民俗 >> 世像风俗 
中华民俗
民族大家庭
民族历法
民俗年节
民俗礼俗
称谓风俗
饮食风俗
禁忌风俗
生活风俗
居住风俗
交通风俗
农商风俗
世像风俗
精神风俗
十二生肖
取名讲究
民间吉神
绝技秘法
中医养生
民俗什锦
民俗大观
常用词典

当老百姓一定的民间活动呈现为民俗时,那些既定的文化因素必定呈现为某种稳定的结构或程式,这就是民俗模式。民俗模式由一定的文化因素组成,可以把它们称为"模素"。如果说民俗模式是语言中的话语,那么可以说民俗模索是语言中的语词。我们的双眼并不能看见整个生活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去想象它,思考它,谈论它,还可以去研究它。民间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是可以观察的,但是它们也并非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就能够完整地把握的。我们只能研究本身具有规律的对象。中华民俗既是直接呈现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同时也是反复呈现给我们的精神中的,因而我们可以据此研究它们的规律。民俗生活其实就是大众民俗的现实展示,是人对民俗的具体参与或操作,因而是我们开展整体研究的对象。可以通过研究民俗生活进而关心国人的人生,关心在传统向现代的大转换过程中异常缤纷多姿多彩的社会世象……


第一章 婚姻民俗
  中国传统婚姻的基本原理早在原始氏族社会阶罩便已形成。原始先民对于婚姻的观念最初表现于神话当中。在我国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很古以前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因为某种原因被洪水毁灭了。这场灾难的幸存者只有兄妹两人。于是新的氏族和人类的重新产生,万物的重新创造以及新的世界的重新构成,都取决于他们的婚姻结合和婚姻结合所带来的生育繁衍。
  社会化婚姻活动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于自然界而言,人们希望通过人的两性结合行为及其生殖的后果,感染自然界,使阴阳和谐,风调雨顺,五谷结实。对于社会而言人们希望各集团之间和睦相处,集团自身人丁繁衍,兴旺发达。这种风俗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反映,因为这种季节祭以春秋两季为主,故而古代的婚姻缔结时间完全于此相符。古代的婚姻多在春秋两季以秋季为多,一般来说是春季时的耕种季节约婚秋季完婚。
  我们可以看到,婚期与播种直至收获季节的农事完全相吻合。这种婚姆仪礼活动,在解放前的许多边疆少数民族中仍然普遍存在。以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为多,汉族广大地区这种风俗早成历史,仅在少数,文献中有所反映。如《诗经》中的《溱洧》(郑风)、《东门之扮》(陈风)、《关雎》(周南)、《野有死腐》(召南)、《野有蔓草》(郑风)、《木瓜》(五风)、《萍兮》(郑风)、《静女》(邶风)、《桑中》(庸风)等诗篇反映的都是青年男女在节日郊外祭礼中交游,寻找偶伴的情形。他们唱歌跳舞互相调笑诉情互赠作为定情约婚标志的信物。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种所谓投瓜相约的做法,犹如古代抛绣球选婿道理大致上是一样的……
第一节 民间婚姻
(一)百姓婚姻程序
1.说媒
  媒人在传统婚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中国礼俗一再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所谓缘分。男女双方必须要经过媒人说合才能够结成连理。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媒人的鸡、鸭、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 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寡,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
2.相亲
  民间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女子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身处深闺难睹芳容。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一般会提出看一看,这种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方家里作初次访问的活动,就称之为相亲俗称看亲。相亲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决定时间并通知男女双方,双方都应做好准备。男方要带一些礼物,礼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因此打动对方父母的心当然就更好了。作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应尽力收拾打扮得得体漂亮,以获取对方的青睐。 如果男方被女方父母留下款待,这一般说明他已得到了女方父母及女方的认可。若迟迟不备饭菜且任由男方告辞出门,则说明这门婚事即将告吹。中国大体上是一个讲究含蓄的民族,这种事当然不会明明白白的说出来,全靠男方和媒婆察言观色。当然,女方也可能会去男方家"拜访",这在有的地方叫做"看当"。若女方父母不愿意接受款待,执意告辞,表明这门婚事难以告成。此时,男方当然不可费力强留。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家庭情况,欣然接受邀请,或者将奉上的香茶一饮而尽,则 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
3.过礼
  相亲之后,就可履行结婚手续,这个过程就叫"过礼"。过礼之际媒人要将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到男方。这时,迷信的父母大多会请算命先生推算男女双方八字的合与不合。合,则婚事继续;不合就此打住婚事免谈。在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会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在婚礼中是一件大事,婚事的主动者,应向对方送一笔厚礼。各地风俗不同,所送之礼也有差异。有的地方要求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两瓶,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 给姑娘一些什么订婚之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给多少算多少。过礼之后,双方即可商定成婚的日期了。
4.择期
  结婚当然是一件大好事大吉事。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结婚的日子若没选好,喜事也可能会变成坏事。因此为男女双方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选择良辰吉日的活动就叫"择期",或叫"择吉"。择期的任务一般由星相学者或算命先生完成,文化水平高的家长当然也可以自己看"皇历"或自己推算决定。婚期决定后,双方父母就可以发出请柬,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婚柬一般由婚姻当事人或其父母亲自送到亲友手中。亲友在接到婚柬后,一般来说,即使人去不了,也要送礼并在礼品上一般要写上、句表示祝贺的话。在农村,送给女方的礼物多为实物,如箱、柜、床、被、衣、料等,并且,送礼者不必等到请柬送到后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根据送礼人的多少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5.铺房
  旧时娶亲礼仪,迎亲前一日,女家派人到男家,与其共同铺设房卧,《东京梦华录》称之为"铺房"。铺设之物,男女两家有别。司马光《书仪·三·婚仪上》说:"床榻荐席椅桌之类,男家当 具之,毡褥帐幔衾之类女家当具之。"女家铺房后还须亲压铺房,备礼前来暖房。又以亲信妇人,与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令外人人房以待新人。
6.开脸
  又称开面,旧时流行的一种风俗。女孩儿在出嫁前一二日进行。届时请儿女双全的妇女,以两条线互相绞合,为待嫁女子拔除脸面之汗毛。有的地区,婚后再拔一次,俗称"挽面"。浙杭一带,嫁女开脸时,身旁置万年青两盆。皆以红纸缠绕以取吉利之意。
7.戴绒花
  女子出嫁时的佩戴习俗。女子出嫁时头上多戴绒花。绒花由编草制作成为人的形象,如麒麟送子之类。因绒花与荣华谐音有荣华富贵的意思。相传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小痣,常捕鲜花以掩饰,因鲜花易枯,便以民间制作之绒花代之。此后,宫内外仿效成风相沿成俗。
8.穿凤衣戴凤冠
  新娘出嫁时的穿着习俗。凤衣凤冠是绣有风龙图案和彩饰的衣冠,象征吉祥富贵,为古代贵族所独有,后不分贵贱,行于一般女子,继而又传袭于婚礼,但因家庭贫富而有所增减。近代以来,城市男女结婚时,新娘易凤冠而披兜纱,裙长拖地尺余,行步时,两小儿在后持之,是欧美国家婚礼习俗影响的结果。
9.吃和合饭
  婚嫁礼仪。结婚之日在新娘上轿前男女两家分别备席,由平辈或幼辈陪新郎新娘吃饭,俗称吃和合饭。新娘吃过和合饭,即上搬头巾,由搀扶领着遍辞父母及亲友,后由执筛者执烛者左右引照,出阁人轿。新郎饭毕,则对床而坐不得向外。有的地区则将此礼提前至女嫁前一晚,又叫“别亲酒”、"辞家宴"。
10.障面
  新娘上花轿前要用红巾蒙盖,在花轿内也不能揭去,此即为障面,又称为盖头。到男家人洞房后,才能由新郎或男家福寿双全的女亲揭去,让贺喜的人瞻看新娘的风采,谓之挑盖头。
11.搬谷豆
  女子将出阁之时通常请一位福寿双全的妇女,手拿装有米谷和豆子的簸箕到处撒播,有的地方是撒草。新娘上花轿之前,花轿的里外都要撒播。花轿到达男方门前,新娘下轿以前也要撒播,此谓撤谷豆。而新郎新娘人洞房,女左,男右坐在新床上时男家的人也要拿谷豆果子以及钱币再撒一次,此谓撒帐。一是认为谷豆可以避邪,二是借喻植物种子预祝新娘早生贵子。汉代已有这个。民间风俗。还有的地方撒花生红枣意为早生子而且男孩女孩要花搭着生。
12.迎亲
  佳期将至男女双方都要杀猪宰羊,准备筵宴,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轿夫、账房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做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准备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赘则反之。一切准备就绪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轿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花轿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迎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帖。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捉弄捉弄媒人或新郎,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俗称"贺新客"。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不妨小小报复一下,但却不要真的生气发火。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以搀着新娘上花轿了。上轿前新娘一般要哭嫁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起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因此有时候要绕着路走,俗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拭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有的地区新郎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啦!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们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13、拜堂
  迎娶新娘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分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接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传统的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诣花堂前。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储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至此结束。现在的拜堂仪式则有如下
几个步骤:
(1)结婚典礼开始。
(2)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
(3)向新郎新娘献花。
(4)鸣炮奏乐。
(5)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6)主婚人致辞。
(7)介绍人致辞。
(8)来宾致辞。
(9)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三鞠躬。
(10)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
(11)新郎新娘交换礼物。
(12)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
(13)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14)新郎新娘人洞房。
(15)来宾狂食狂饮一醉方休……
14.婚宴
按传统在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方娶家已经灯红柳绿张灯结彩,其新房布置大略如下:
堂屋--
(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风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4)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千幅。
(5)新房"金墙"上贴"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平"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变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的"口"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貌"字,右边的"旯"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

新房--
(1)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风和鸣"四字。
(2)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新房正中悬彩灯;
(4)窗户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蝴蝶图案;
(5)窗户两边贴对联;
(6)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
  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其他细节比如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舞,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又称"上亲"、"高亲",即新娘的伯父、父亲、叔父)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莱来,把婚宴推向第一个高潮。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照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盛饭、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婚宴结束后,"上亲"先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走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又是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15,交杯喜酒
  始于周代。《礼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瓜剖成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似合卺为结婚的代称。此俗演变到后来为吃"交杯酒"。
16.花烛之夜
  旧时婚礼中使用的蜡烛。大红色。多绘有龙凤彩饰。结婚之日,于新房中点燃或用于婚仪。后世以花烛喻为结婚。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云:"何始花烛夜,轻扇掩红装。"新婚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谓之"守花烛"。不守花烛者,新人睡后,搀扶、伴娘须时时进房察看花烛有无损漏,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之说,故如一烛灭时,即将另一烛熄灭。
17.闹房
  闹洞房是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算作是婚礼的高潮,各地都有闹洞房的习俗。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因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还是能增添热闹气氛,驱除冷清之感觉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旧时代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之间比较陌生,闹洞房能够让他们去除陌生感,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此外,闹洞房还能使亲友彼此熟识,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闹洞房活动在进行到一定时候,新郎要领着新娘"作揖认亲"。凡是男家的尊长,都要在宾相的赞礼声中一个个进来让新郎新娘拜见,而且要赏一个红包给新娘作见面礼,称之为"作揖包封"。同时,长者要拱手回个"半礼"。这种仪式,能够显示一下家族的团结。闹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他人甚至晚辈们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气,以免破坏新婚的喜庆气氛。当然,闹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闹得太久也影响新婚夫妇的休息。尤其不可粗暴起哄引发不文明事端……
18.开箱礼
  婚后三日后新妇开箱,翁姑伯婶及亲友。皆备物进献,兄弟、子侄晚辈也均分别送些礼品。进献之物多是绸缎衣料鞋袜之类。富贵豪门人口众多者,则进献极为丰盛。
19.回门
  婚后三天七天或九天,新郎陪着新娘从婆家回到娘家。女家要隆重地做"回门酒"。席间,新郎要引新郎拜见本家亲友,从最年长、最尊贵的认起。被拜见者或点头,或起座相搀,或还半礼,同时要赏新郎一个红包。至此,中华传统的婚礼民俗才算完整了。

(二)民间婚姻风俗
1.潮州婚歌
粤东潮州一带从前新娘出阁的时候,必须举行踏火烟的仪式,然后进到厅堂又进内房,在这个仪式举行的时候,例须有人在旁诵唱颂歌的歌辞--
踏火烟
新娘举步踏火烟,早得麒麟是男孙,
夫唱妇随同心腹,孝顺爹妈欲殷勤。
金莲移步踏火烟,夫妻偕老百年春,
儿孙金马玉堂客,五代同堂孙抱孙。
进厅堂
火烟踏毕步再移,款款莲步进厅边,
金玉满堂福禄寿,,来年定得状元儿。
入房间
阿娘玉步进房中,琴瑟和鸣早得男,
夫荣妻贵周偕老,子子孙孙掌朝纲。
佳人进步洞房边,好像唐朝郭予仪,
七予入婿来庆寿,儿孙个个穿锦衣。
新娘移步进蟾宫,鸾凤成双得和鸣,
老君来送麒麟予,代代儿孙做公卿。
媒人
  在民间又称月老、大冰、伐柯人、红娘等等,是撮合男女成婚的中介人,一般多为中老年妇女,有单媒,双媒之别。双媒者,与男家较密者为男媒,与女家较密者为女媒。过去的民间媒人通常情况下知识浅薄不负责任,也有专以说媒为名,进行骗取钱财的
伴娘
  陪伴新娘的人员。新娘初到夫家人地两生有许多不便,所以女家多请人伴之。有单伴双伴;有短伴长伴。单伴仅一人,双伴 二至三人。短伴以一月为限,长伴不计月日。伴娘一般懂得礼规、和气可亲、容貌俊俏。伴娘常常多由女佣人担任。
2.潮汕看新娘
  民间春节元宵节之际,潮汕有看新娘风俗。新娘装扮一新头戴龙围凤冠,梳板刀髻,现代改为戴文明冠,身着彩衫花裙,由家人或伴娘陪伴到厅堂让人观看。新娘先是捧扇遮面,看客作诗四句,新娘才放扇露脸。所谓四句都是吉祥祝福的内容,也有作诗者做些不三不四的粗陋歪诗。伴娘青娘一般不让新娘露脸只是敬烟敬茶,请作佳句婉转调和;如果调和不了,那么专赚这门吃这碗饭的喜娘(又称青娘)就要使出看家本领,作诗"回敬",往往反令作诗者败北。
  这些喜娘是民间诗界的老将,吃惯千家万户饭,是牛角唔尖唔敢过岭的人,往往有赢元输。也有作诗者是故意弄的,作"四句"时先念出二疑句。新娘面似桃花红,在家尚会交掺人。这交掺人三字,潮俗有二种含义:一是能联系入团结人属褒义。一是与人搞不正当关系,属贬义,当喜娘听到这种疑句时,立即警惕准备回击,忽又听唱道:所掺同寅好姐姐,学文学武学针工。便装笑脸哈脸敬茶。还有先念二句好句稳住喜娘然后作诗的,如新娘娶进来,十年生九个。这十年生九个,对于喜欢千子万孙的人来说是不嫌多的,故也以为是妙辞。如果唱道:五个抽鸦片,四个赌纸牌,作试者唱后拔脚即溜,这时喜娘也有不客气地祭呀!;"泼"呀!咒骂起来的。戏语伤人是不合世情的,往往受人谴责。如果作诗者乘机讽刺喜娘,那就可能形成斗歌。民间俗称斗邪歌。
3.过埠新娘
  过埠新娘是广东侨乡一带早先流行起来的一种婚姻形式。过去,在海外谋生的华侨男多女少。已届婚龄的青年男子,若要娶个相同种族的配偶在国外作伴,只好回国或向港澳方面物色,加上当年的交通不便,旅途往返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费用,过埠新娘便应运而生。过埠新娘的相亲是通过书信进行。由某方的亲友作间接介绍,男女双方即互寄全身及半身的近照照片各一张。并附上各自详细的身世资料(包括家庭状况、简历等),待双方互感兴趣后,才作进一步的书面接洽,直到议论婚嫁的条件。至于双方是否情投意合,就要等到婚后才能下结论。
  一旦婚约议成男方便要汇寄聘金和旅费并且代为办好侨居地的入境手续,通知女方按时起程到国外成亲,这便是过埠新娘了。到后来,交通状况有所改善,过埠新娘的议婚形式也有了变化,多由男方由国外返回香港小住一段时间,待物色到满意的对象后,经过短期交往,谈妥条件办好手续,便先行离开。然后女方 才带着嫁妆出国去做过埠新娘。
  过埠新娘也并非只向国外输出,在香港输入的过埠新娘也有不少,较早出现的是从泰国而来,她们多是在抵达香港后,才通过职业的婚姻经纪人找到那些急于结婚而手上又有一笔存款的单身汉。双方通过接触后,若然有意便可立即议价成交,结为夫妇。稍后部分未订约的菲律宾籍女佣人,也有嫁给香港人作妻子的。这种过埠新娘大多不懂中国话,到香港也只是为了谋求生汁,所以在婚后也有突然失踪的。此外还有-种船上生活的船上新娘。那是香港渔民在我国沿海一带所娶的。婚后新娘下船助夫捕鱼,回到替港后因领不到香港的身份证而不能上岸,只好日夜留在渔船上,过着浮家泛宅的生活,这种现象一直传到今天
4.潮阳婚趣
  广东潮阳民间女子出嫁,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其中有一些是饶有趣味和颇具特色的。比如:吊猪膀 夫家前来迎娶的花轿,轿前必须吊挂一块肥猪肉手地叫猪膀。传说此习俗始于明代。当时任江西提学的县城人李陵告假在家,一日见到邻居抬着花轿要去娶新娘,李陵说是日乃"罗猴",民间传说中凶煞的一种动物,寻食日不吉利。但花轿 己出门,邻居请教李陵有何解救办法。李陵便建议在轿前吊一块猪膀。如遇"罗猴",猪膀可为食物,新娘便可保平安。邻人照办。此后其他人家要娶新娘,也依法在轿前吊猪膀,以避煞驱邪,逐渐形成习俗沿传至今。现在虽然没有花轿,但还有人把一块猪膀吊在载新娘的单车把上。
  泼水上轿 新娘艳妆浓抹款款移步,跨上迎娶花轿。这时,新娘母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着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的顺口溜。这是取潮州话轿与样合辙押韵,而又寄寓着母家亲人对过门出嫁的新娘的祝愿。现在有的坐单车出嫁的姑娘,她的家里人仍然要向单车泼水和念那句祝福语。吃甜饭 新娘过门后隔天一清早就要起床下厨,自己动手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姐起床后,逐一请他们各尝一点。新娘做的这碗甜饭,糖要从母家带来,据说还必须用一口自己的唾液渗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据说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会融洽相处,生活和睦互敬互爱。
5.粤东婚俗
  过去。聚居粤东的饶平人嫁娶,一般都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这种婚姻习俗的繁文缛节中,却包含着追求幸福、繁衍嗣续、悦亲睦邻等美好祝愿。待嫁的少女企望配得称心如意的丈夫。元宵节夜就是她们向父母表示争取自己选偶权益的时机。她们跑到菜园里,将嫩生生的芥菜,俗称"大菜"做坐垫,虔诚地祷告--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儿婿。
  如果做父母的焦急着子女的婚配,那就须向别人家讨求一条捆缚烟叶的草索,被求的农民自会慷慨相赠,带回家门口时须当念念有词:阿奴个姻星浮了。倘使女儿的婚事屡议不就,做母亲的就要将一根扫帚草编人女儿的辫子里,一边暗暗祝诵:缏扫帚草,出了门人抢走。
  相亲不一定男女主角上场,多半倒是由父母或亲属代为目测。当相亲而又双方同意之后,男方就须择日送聘金聘礼。而女方回赠的礼物中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就是一片割而未断的猪肉,美其名为"鸳鸯肉",以示"血肉相连"之意。新娘子临近出嫁前须择日沐浴更衣。这时又有一番讲究。浴盆中须放入石榴等十二种植物的花或叶。洗浴完毕让新娘子坐在浴盆里吃下两颗熟鸡蛋,以祈婚后产育顺利。新娘穿的衣服里里外外都不能缝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家的幸运带走,今后全赖自己到夫家开创新局面。
  新娘子离开娘家时还要大哭一场,以表对父母亲的孝心和对诸手足的骨肉情深。如果新娘子乐而忘哭,那么伴娘就会偷偷拧她一下。新娘得到暗示,当然就照哭如仪了。如果成婚日是所谓白餐日,只须在花轿前挂上一小块猪肉,白虎得到赌赂自然就不会来扰乱了。实际享用这一"赂物"的却是扛花轿的民力。新娘上轿后须喷红花茉草水以驱除邪气,下轿后须跨过一束点燃冒烟的稻草,以祈取得新娘跨火烟,明年生男孙的效果。导引新娘完成婚礼的是亲属中一位有福气的长辈女性。,所谓有福气指夫妻双全,子孙满堂、德高望重等。
  拜堂后的礼节,似乎是对这种非自由恋爱的婚姻加以补救的措施,使这对前此很少接触甚或素昧平生的新人,获得一点类乎强制的调情,那对于注重男女之大防的封建礼教,实在颇有讽刺意味。这类事情是拜堂之后,新郎、新娘首次同桌同膳,由有福气者喂之,并且各自只吃了半碗之后,交换剩余的饭吃下。合卺之际新婚夫妻坐于床的两端一块儿吃合房圆……
6、陕南婚中情
  迎新郎与摆礼 所谓迎新郎就是招女婿。迎新郎时必须由新娘领着七个未婚姑娘去迎,当地人称之为七巧搭桥渡双星,这个风俗在秦岭巴山地区颇为流行。迎新郎的礼仪十分简便。到男主家里之后一切由新娘出面操办。如劝慰男方的双亲,接收和清点陪嫁,邀请新郎娘家的客人,催促新郎起程等。在新郎起程之前,还要将彩礼摆出来,让宾客们观赏和评论,此举称为摆礼。在摆礼的时候,双方还要说个四言八句。新娘之样唱说: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穿戴,衣帽样样件件;
      虽不够如意却也不失体面;
      请亲戚朋友都来观看评点!
接着新郎的父母接着说:
      山高水不断开亲整一年;
      花红绿叶垫儿媳操心又花钱;
      礼物整洁美好儿子福份不浅;
      有啥不周不到请大家多多包涵……
唱着唱着接亲的人便把新郎迎进女家。举行过结婚仪式之后,迎亲的七巧姑娘再把新娘新郎拥进洞房。
7,南阳"悄婚"
  我国广大农村结婚仪式都是热热闹闹的,可是在河南南阳,却有一种特有的婚俗--不贴喜联;不请客,不用花娇,不请乐队,不放鞭炮,而且都是在夜间不加声张悄悄地迎,接新娘过门。原来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统治天下,建立大明帝国以后就把他的许多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加强其封建统治。当时南阳(那时叫南阳府)也封有一个藩王,常握全府十三个县几百万人的生杀予夺大权而且是世袭的。到了明朝末年最后的一个藩王越发得坏。这个藩王叫什么名字,由于年代久远早巳失记绝传。只因他姓朱所以人们都叫他猪王。这个猪王不仅是个横征暴敛嗜杀成性的残酷暴君,而且是个道德沦丧寡廉鲜耻的花花太岁。他一接位就在南阳府城的中心修了一座王府,又在王府内建起一座高达数长的假山,登临其上可以俯瞰全城。他每天不理政事在山上吃酒行乐,荒淫无耻无所不为。最可恨的是他在酒醉饭饱之后,东张西望,指指点点,只要他看到了有人家抬花轿娶媳妇或听到喜乐他便指使爪牙马上把新娘子抢来享受初夜权。就这样,被他糟蹋的青年女子不知有多少,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只是在他的淫威之下,敢怒而不敢言。于是便想出了这个办法:在夜间结婿而且悄悄地进行,时间久了便相沿成习成为一种传统习惯。
8,婚礼挂门帘
  在河北省的承德隆北一带流传着结婚挂门帘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称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挂门帘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两国和善的目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匈奴,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做义女并为她的出塞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丛工业产品五谷种子、纺织绘画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样样俱全。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些嫁妆一一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汉王心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这嫁妆已经是很丰富的了,怎么还缺东西?于是便问还缺哪一样呀?昭君说孩儿听说草原上的房屋不比咱们这里的皇宫,那屋子虽有门可是不挂门帘,人在外边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孩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孩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想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门帘,并命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昭君挂在门上。
  据说后采唐朝文成公主嫁藏王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当天为文成公主持上门帘。这样新娘弟弟挂门帘这一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解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购买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门帘不仅是实用品,更多的已经成为装饰品了。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还要挂而且一定 还要新娘弟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请一个小男孩来挂。
9.大媒小媒
  江苏泰兴旧式的婚俗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留茶;第二步是过帖子,第三步是正式迎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是一定的公式,但媒有大媒小媒之分。婚姻的成功,多半是先由小媒从中撮合。小媒多半是与男家或女家,或与双方有密切关系的女眷。经小媒奔走得已有七八分成功的时节,才由双方同意,请两位与双方有点关系而又被认为比较体面的人物出来做大媒。等到大媒人一出场婚姻便算正式决定,不容改悔了。通常的留茶都不必有大媒,只由小媒将男家一件信物交给女家,也不必 有什么仪式。"留茶"以后如任何一方要毁约,对方和小媒都不能有异言,大媒人出场多半是在"过帖子"的时节。过了帖如再有一方要毁约,不但使对方生气,大媒人生气小媒人也生气,舆论也要加以责备认为把儿女的婚姻视同儿戏。
  过了帖子便是迎娶。过帖子和迎娶的仪式是这样的:过帖子的这一天,媒人先在男家吃早点,然后双双向女家出发,由女家招待午宴。随着媒人一同携带到女方家的聘礼有衣裳几套,首饰几件,肉鸡几只几斤。也有聘礼到了女家,又被罚而送回来的。结果由男家加点什么再送了去的情形也时常发生。有时媒人也得 跟着来往奔波,小媒人更是忙碌于聘礼的厚薄,这是以门户的高低而定的。但无论贫富照例都有一对鹅,象征着一对鸳鸯。女家受了聘礼,也得回一点礼物。迎娶时的仪式更复杂。女家给姑娘预备的箱儿橱儿衾儿枕儿全由男家花钱雇人搬来。第二天一早男家便将轿子发到女家去,新娘却要到夜深才进轿。在洞房门口下轿,以后便是坐床,饮定贵酒闹房。第二天是拜天拜地、拜祖先、拜翁姑,名为分朝。第三天或第六天或第九天,新夫妇一齐回到女家,名为回门。这样新郎新娘和双方的家庭才算正式发生了亲戚关系。剩下最后的 一幕便是会亲。由男方设席招待女家全体家庭和知己的亲戚,会亲的日期没有定准,门第小一点的,或省事一点的得到双方的同意往往不再会亲。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设计开发:时代贝尔信息科技
鄂ICP备11001189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武汉市上生企业策划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