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民俗 >> 民间吉神 
中华民俗
民族大家庭
民族历法
民俗年节
民俗礼俗
称谓风俗
饮食风俗
禁忌风俗
生活风俗
居住风俗
交通风俗
农商风俗
世像风俗
精神风俗
十二生肖
取名讲究
民间吉神
绝技秘法
中医养生
民俗什锦
民俗大观
常用词典

  近年来,我国的民俗学研究,已经成为文化学研究中一个十分令人瞩目的热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与关注。就研究情况而言,多数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儒、道、释三大宗教或学科上,而对民间信仰的研究,则有些薄弱。
  实际上,民间信仰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架构我们国民文化心态、民族情感乃至审美心理的基石。中国民间信仰不是一个单纯的信仰问题,而是一个文化层面,它所包容的人文内涵极其丰富。本章选择了中国一些吉祥神进行探讨。"神"本来是不存在的,但中国民间各行业的吉祥神,多半是由过去生活中一些传说人物演绎而成的。从中我们看到中国文化的某些内涵。

婚姻之神
  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是古代的婚姻之神,这位媒神的来历也饶有趣味。相传唐代有个叫韦固的人,是个孤儿。长大后,一次路过宋城,住进了城里的南店。一天晚上,韦固到店外散步,见到一个奇异老人,靠着一个布口袋坐着,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韦固问他翻捡何书?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袋内都是红绳,用来系住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此绳一系,便定终身。"--这就是流传千年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韦固十分惊奇,忙打听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书查看,笑着对他说:"足下的未婚妻,就是店北头卖菜的瞎老太婆的3岁女儿。"韦固一听勃然大怒,悻悻返回店中。他马上喊来仆人,命他暗中去刺杀这个小女孩,只刺伤了她的眉心。韦固带着仆人连夜逃走了。
  10多年后,韦固从军,勇武异常。刺史王泰很看重他,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姑娘长得挺漂亮,只是眉心老爱粘着贴花。韦固问她是怎么回事,太太就说明了原委。韦固这才知道此女正是过去所刺幼女,后来被王刺史收养,视为己出。韦固见天意不可违,就死心塌地跟这位菜贩小姐相亲相爱,后来二人所生儿女都很有出息,子孙满堂,幸福无比。后人还根据这个传说故事,编成戏剧搬上了舞台。
  月老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成了"媒人"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团圆喜庆之神
  万回是一个人的绰号,是个传说人物。他本姓张,河南人氏,生活在唐朝贞观年间。这个人生性迟钝,长到20多岁,还整天发呆犯傻,不爱言声。他有个哥哥在辽东当兵,久无音信,父母很是惦念。一天,他包好了几张烙饼,对二老说:"我给哥哥送去。"说罢,出门如飞,连跑马都追不上。到了傍晚,他汗流夹背地回来了, 还带回了兄长的家书,信封上封口的浆子还湿着呢!算起来,他一天往返万里,可以和今天的越野汽车相媲美。当时的人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万回",还有人亲热地喊他"万回哥哥。"万回有如此神通,当然不是凡人,于是有人便硬说他是菩萨化身。据说唐高宗和武则天听说了,还召见过他,以后,民间便有奉祀万回哥哥的习俗。他的画像也很有趣:穿一身大绿衣服,左手拿鼓,右手执棒,蓬松着头发,哈哈傻笑。这副尊容倒也招人喜爱。人们祭祀他,是为了使万里之外的亲人能早日回家--"万回"嘛。所以万回成了"和合之神",即团圆神和喜庆神。
到了明末清初,和合又一分为二,被附会为寒山与拾得,成为"和合二仙"了。
  寒山,因为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而自号"寒山子"。寒山是个怪僧,他常常跑到各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轰他,寒山便哈哈大笑而去。他在国清寺当过一阵"火头军",与寺中的拾得很有交情,情同手足。拾得也是个苦出身。他刚来到这个世界,便被父母遗弃。天台山的封干和尚把他捡来,带到寺中抚养,并起名叫"拾得"。他在天台国清寺当了小和尚,分配在厨房干杂活。寒山未人国清寺之前,拾得常把一些剩余饭菜装在竹筒里藏起来,等好友寒山来时,就送给他吃。二人可谓是贫贱之交。二人在一起经常吟诗唱偈,并题诗于山林间。后人将寒山诗编为《寒山子诗集》,收诗300余首,拾得诗附其后。寒山的一些诗句针砭时弊,反映世态炎凉,语言浅近易懂、亦庄亦谐。"五四"以后,寒山诗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白话诗,他的诗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寒山、拾得死后1000年,取代万回而成了神,完全不再是和尚模样,而是两位蓬头笑面、逗人喜爱的孩童形象了。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
  中国民俗中,常以象征手法和谐音双关来表达某种寓意,二仙手持 "盒与"荷,同"和、"合皆音,即取"和合之意。"和合一词又有同心和睦、顺气等意,《周礼·地官·媒氏》疏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故而原来主管家人和合团聚的和合神,渐而兼为婚姻和合的喜神--中国的爱神。

妇女之神
  泰山娘娘又叫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
  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如下说法:
  一、她的前身是玉女。据说汉朝时,宫中一座殿内有金童玉女雕像,到了五代,大殿塌圮,金童风化,玉女则掉进池中。宋朝时,真宗到泰山封禅,来到池边洗手,忽然冒出一个石人。真宗派人捞出,洗干净一看,正是玉女雕像。于是真宗下令在泰山建祠供祀,以其为圣帝之女,因而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明朝时将碧霞元君祠扩建升格为碧霞为佑宫,清朝时又改回。
  二、碧霞元君本是黄帝手下的一个仙女。说是黄帝建岱岳观时,曾派七位仙女,云冠羽衣,迎接西昆仑真人。其中一位仙女随真人刻苦修行,终于得道,成为碧霞元君。
  三、《玉女卷》说,汉明帝时有个大善人叫石守道,他的太太金氏生了个女神童,慧颖无比;3岁知人伦;7岁通晓诸法,日夜礼拜西王母;14岁得曹仙长指点,人泰山黄花洞修炼.道成飞升.做了碧霞元君。
  四、道教称碧霞元君乃应九无以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遍察人善恶。这是道教赋于这位女仙护国佑民的职责。
  五、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以上诸说以碧霞元君为东岳大帝之女的说法最为流行。传说他们父女都住在泰山上,故霞碧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泰"字在《易经·泰卦》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故人附会为妇女生子之意。又说她"岱居本位,其色惟碧,东方主生,一本乎坤元资生万物",就是说这位女神滋生万物,主生,所以民间又把她视为"送子娘娘"。

航运之神
  许多与海洋为邻的国家都有海神崇拜,中国也有自己的海神娘娘,这就是天后。天后又叫妈祖,她的庙宇遍布我国沿海各地以至东南亚地区,仅台湾一岛,就有妈祖庙500余座,各地妈祖信徒已达1亿人,可见其影响之大。
  海神娘娘妈祖的前身是个渔家姑娘,她叫林默,在1000年前的北宋初年,生于福建莆田湄州屿。她的父亲林愿当过巡检之类的小官。林默生下后从来也不啼哭,所以给她取名叫"默",长大后又叫默娘。
  因为生在海边,林默水性极好,她常常去救助海上遇难的客商、渔民。默娘又懂些天象,她的天气预报常常十报九准。她还知医药,给人看病治疗。此外,还懂点占卜之术,能预知祸福。林默娘似乎是个年轻女巫之类的人物,乡亲们十分信服爱戴她,把她叫做"神女"。林姑娘长到了20多岁,还不想成家,一心救助水上难民。有一次救人时,不幸身亡,年仅28岁。乡亲们不愿承认"神女"默娘死去,便说她"升仙"了,还编出了许多林女升仙的故事。莆田百姓修了个祠堂来纪念她,这是最早的海神庙。
  此后,民间流传很多官船和民船在海上遇险,因默娘"显灵"保佑而得平安的故事。明代伟大的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也被附会为多次得到海神林娘娘的庇护而化险为夷,圆满成功。以上种种"神迹",朝廷闻知后十分重视,由皇帝亲自褒奖并册封神号。自宋至清,帝王们在七八百年间对神女的册封多达40余次,封号累计竟达五六十字。如"辅国护圣"、"护国庇民"等。林默的地位,也由当初的林姑娘而为夫人、妃、天妃、圣妃,直高升至天后。不仅民间祭祀,朝廷也派大臣礼祭,并载入入国家祀典。
  天后宫烽以千计,但称得上天后宫之首的要算天后故里--福建莆田的湄州祖庙了。此庙创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已有千年历史,极其富丽堂皇。庙宇前临大海,潮汐吞吐,激响回音,有"湄屿潮音"之誉。农历3月23日是妈祖诞辰,届时远近渔民都来朝拜,还有台湾的"湄州妈祖进香团"前来进香,有时多达数十万人。

护子之神
  过去不少地方有张仙祠、张仙庙,供祀送子张仙爷。他身罩蓝袍,五绺长须,挟弓持箭。他是专门保护人间幼童的,虽是男仙,却具有"送子"的功能。
  说起张仙的来历,倒颇有情趣。其前身,据说是花蕊夫人的爱夫--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后蜀被宋太祖赵匡胤灭了,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被送到了汴京皇宫。花蕊夫人不忘故主,时时怀念前夫恩爱,就画了一张孟昶挟弓射猎的画像,挂在寝室。一天, 赵匡胤见到此画,询问其故,花蕊夫人诡称道:"这是我蜀中的送子张仙神。"她的随口一编却不胫而走,很快传到民间。妇女求子心切,纷纷挂起张仙--其实是孟昶的像来。孟昶这个花天酒地的皇帝死后却成了神仙,这不能不感德于他的多情夫人。
  张仙画像颇有"神"采,穿着一身华丽衣服,面中敷粉,唇若涂朱,五绺长髯漂洒胸前,果真是位美丈夫!他左手张弓,右手持弹,作仰面直射状。右上角还画有一只天狗。此像常贴于烟囱旁,民间传说,天狗会顺烟囱钻进屋内,吓唬孩子,传染天花。张仙爷守住了烟筒口,天狗就不敢钻进屋来了。所以画像两旁常贴一副对联: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横批是"子孙绳绳"。
  民间附会说,张仙所挟之"弹",与"诞"同音,暗含"诞生"之意,故而张仙由护子而兼送子之功。宋代文学家苏老泉对人说,他曾梦张仙手合二弹,是诞子吉兆,后果然生了苏轼、苏辙哥儿俩。老泉先生特意写了《张仙赞》以表感戴之情。不过,苏老泉说的张仙,是指蜀中会点法术的老道张远霄。但从民间所祀张仙神像来看,多是贵胄打扮的孟昶,而不是那位穿八卦衣的老道。

医生之神
  疾病是人类的一大天敌。古代因条件所限,疾病更是人们的严重威胁,所以人们对救死扶伤的医生极为崇敬,视若再生父母。对那些妙手回春的名医,更视若神明。北方神医有扁鹊、华佗、孙思邈等人,在南方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神医,他就是保生大帝吴本。
  保生大帝又叫"大道公"、"吴真君",他姓吴名本(tao音滔),宋代龙海白礁人。出身寒微,自幼资质过人,博览群书,精于采药炼丹和针灸。他四处行医,治病如神,疗治妇女奶疮最拿手,是个乳疾专家。当时著名的黄医官、程真人、鄞仙估等人都是他的弟子。他桃李满天下,还著有医书传世。据说宋仁宗的母亲患了乳疾,宫中的太医也束手无策,后来把他请去治疗,药到病除。仁宗大喜,要他留在宫中做御医,他对皇上说: "我志在修真,慈悲济世,荣华富贵非我所愿。"宋仁宗听了很受感动,也就没再勉强。他回到民间,以自己的针灸绝技救活了许多人。去世后,乡亲们在白礁村修了个祠堂秋龙阉来纪念他。后来宋高宗听说这位民间医生治好了老祖宗的病,就命人在秋龙阉原址重建了一座辉煌的宫殿式庙宇,即白礁慈济宫。
  到了明代,吴李的再传弟子又治好了永乐皇后的乳疾,永乐帝特意命人雕凿了一只石狮--"国母狮",专程运到福建慈济宫,送给已成神的保生大帝。这只奇特的国母狮如今尚在庙中,石狮右掌高擎着吴本的印鉴。

药材之神
  河北省的安国,古称祁州,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药材市场。早在900年前的宋朝初年,这里就已成为大江南北中药材的集散地,有"药都"之称。药都最有名的古迹当然是药王庙了,安国药王庙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为全国之冠。
  安国药王庙在县城南关,始建于900年前北宋年间,明代重修。前有牌楼、山门、石狮,并竖有27米高的铁旗杆两根,上端悬斗吊铃,下部有一副铁铸对联:
铁树双旗光射斗,
神麻蒲阴德参天。

  山门前的牌坊上精雕龙凤图案,原额写的是"封加南宋,显灵河北"。但这座大名鼎鼎的药王庙大殿所祀的主神,不是通常的三皇,也不是扁鹊、孙思邈或李时珍,而是东汉的一位太守邳彤。
  邳彤是安国人,东汉开国功臣。他原是刘秀部将,在平定王莽建立东汉的征战中,功勋卓著,后任曲阳太守。邳彤才兼文武,精通医理,他倡导扶植民间医药行业。从此,安国就有了种药、制药、重医的传统,为以后成为药都打下了基础。邳彤死后,被葬在今安国市城南门外,并在邳彤墓附近修建了"邳王庙"。以后这里流传着许多邳王"显灵"为人治病的传说,官府上报朝廷,宋徽宗特加封邳彤为"灵贶公",并重建庙宇祭祀。于是安国名 声大振,邳彤被奉为药王,这里也逐渐成为药材交易中心。明清时更为兴旺,只有经安国交易的药材才被认做正宗。
  有趣的是,药王庙前塑有红、白两匹战马和两个英武戎装马童,象征着邳将军的勇武。一边是弘扬夸耀征战,这在全国所有药王庙中是绝无仅有的。庙中碑碣林立,有的碑上刻着古药方和药材知识,弥足珍贵。大殿正中供有药王邳彤彩塑像,南北两座配殿中,供奉着中国十大名医塑像,左有华佗、孙林、张子和、张介宾、刘河间,右有扁鹊、张仲景、孙思邈、徐文伯、皇甫士安。

护门之神
  门神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神祗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 多,在诸神中是很突出的。说起门神的来历,不能不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祀门和挂桃人习俗。古代先民们由最初的"巢居"、"穴居",逐渐进化到了"屋居"--学会了建造茅蓬屋舍,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屋舍不但可遮避雨,防止野兽和敌人的侵袭,还能存放食物财产,使人类得以生息安居。于是人们十分感激门户造物主。早在周朝,就有了祭门的风俗,其用意与祭灶祭社(土地)相同。
  门神的产生还与古人鬼魂崇拜有关。殷周尚鬼,人们将许多坏事和怪事都看成是鬼怪作崇,对此充满恐惧心理。房门的出现,虽可防范敌害闯入, 但古人还觉得缺乏安全感,需要有个能降鬼伏妖的神明,来替自家"站岗放哨",人们必须造出一个"门神"来,保护自家性命和财产。《白毛女》中喜儿唱的"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正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最初的门神是两个"桃人"--用桃木雕成神像,悬于门上。他们其实是两位神将的化身:神茶和郁垒。传说他二人是奉黄帝之命把守"鬼门"的,发现害人的恶鬼,没说的,马上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于是妖鬼们望风披靡。人们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样,春节时挂于门上,使恶鬼不得擅人, 保护阖家一年平安。雕桃人比较麻烦,逐渐简化为用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画二神图像或干脆写上二位大名或画些符咒,此即桃符,开后世楹联(对联)之先河。
  继捉鬼喂虎的神荼、郁垒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专门斩鬼吃鬼的门神,此即赫赫有名的钟馗。以后又出现以历史上的著名武将为崇拜对象的门神。武将门神虽也是神,但与神荼、郁垒、钟馗相较"神"味少了,而多了些"人"味儿。
  唐代以后,出现的最著名的武将门神,当首推秦琼、尉迟恭。秦、尉迟为唐初著名武将,帮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天下,是唐朝开国元勋。 二门神像通常是贴在临街大门上,威猛雄赳,堪可镇伏鬼魅。除秦、尉迟以外,武将门神尚有赵云、马超、薛仁贵、盖苏文、孙膑、庞涓、黄三太、杨香武、燃灯道人、赵公明、马武、姚期、萧何、韩信,乃至哼哈二将等。北方还有以孟良、焦赞为门神的,可能二人的出身不太硬气,曾落草当过强盗,故不堪登大雅之堂。这二位只好纡尊降贵,在牛棚、马圈等处充当守卫--对付那些连畜生都不放过的小偷小摸。
  以后,只有驱鬼镇妖一种功能的门将神,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于是以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后者寄托了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 延年的愿望和心态。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居多,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街上驱鬼镇邪的武士门神,并含有迎福进财之意。
  文官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而祈福门神却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二者有时也配双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匹配。此外,还有喜神、和合二仙、刘海、招财童子等。
  祈福门神上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取其吉利,多用谐音,以借双关之意。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寓"爵禄福喜,马报平安"。如此,门神已成为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 种功能的保护神,成为民间诸神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俗神之一,至今兴盛不衰。

灶台之神
  灶神,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等。灶的出现离不开火,先民们在住地烧起一堆堆长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烤食制器、防御野兽,这就是最原始的灶。在当时的母系社会里,灶是由氏族里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着。今天,我国人民除夕围炉守岁的习俗,就是残存的原始遗风。
  我国最初的灶神是位女性, 《庄子》说她"着赤衣,状如美女"。后来的道书则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种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进火神母 等三十六神,她专门管理人间住所,记下每家人的善恶,夜半上奏天庭。人们大概嫌红衣女娘不大稳重,便用这位灶神奶奶取而代之。后来她还常与灶王公公并肩而坐,共享人间糖瓜。
  汉代以后,出现了男灶神。当时,灶神颇受人们敬重,祭品的规格与社稷神同等,充当灶王爷的人也不可小觑,都是一些头面人物。《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则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人们让极受敬仰的黄帝、炎帝或火神祝融来充当灶神,并认为灶王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主要是为 感激和颂扬灶神的功德。
  以后,有关灶神的传说越来越多,出现了不同姓名的一些灶爷,其中流
传较广的是张单。张单,字子郭,他的太太给他生过六个女儿。张单已完全变成一个专门搜集一家一户"违法犯纪"阴私,然后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的家伙。人们对这种卑鄙的行径,虽恨得要死,但也怕得要命。虽讨厌他还得讨好他。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往往是这种可悲心态的折射。
  《敬灶全书》说,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被举告者,大错则减寿三百天,小错也要折寿一百日。有多厉害!二十三祭灶时,要供上许多糖瓜,用糖瓜糊住了灶王的嘴,他就不能说人家的坏话了,如要说也能是些甜言蜜语。人们还在他的像旁贴上这样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炉火之神
  火的发现,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先民们用火吓退野兽,帮助生产(刀耕火种),改善生活(熟食),以及取暖驱寒,使人类受益极大。人们无比感谢火的发现者和管理者。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火神及其神话。中国的火神有祝融、炎帝、回禄(又叫吴回),这三位是名气最大的,此外还有个管理火种的小火神,叫阏伯。
  自古以来,人民十分崇拜阏伯。在那漫长的远古时期,平原上洪水泛滥,风沙蔽日,要把宝贵的火种保留下来颇为不易。阏伯是有大功劳的。直到今天,每年正月初七,各乡百姓都要来进香朝拜火神阏伯,叫做"朝台",形成盛大的古庙会。

上一页123下一页
设计开发:时代贝尔信息科技
鄂ICP备11001189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武汉市上生企业策划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