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民俗 >> 民族历法 
中华民俗
民族大家庭
民族历法
民俗年节
民俗礼俗
称谓风俗
饮食风俗
禁忌风俗
生活风俗
居住风俗
交通风俗
农商风俗
世像风俗
精神风俗
十二生肖
取名讲究
民间吉神
绝技秘法
中医养生
民俗什锦
民俗大观
常用词典

1.阳历和阴历
(A)阳历来历
阳历即是太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我国自民国1年起采用阳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阳历又称"新历"。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规定7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积至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B)阳历闰年的确定
一般来说,用4去除阳历的年份,除尽的就是闰年,像1984、1988年等者是闰年。但是,因为阳历一年的确实天数应该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时48分46秒,四年一共多出23小时15分4秒。如果每四年一闰加一天的话,又多了44分56秒,四百年差不多就会多加出3天来,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订了一条补充规定:每逢阳历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闰年。但公元2000年又是闰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C)阴历的来历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做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54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采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两、三年多有一个闰月。
(D)阴历闰月的确定
至于阴历闰哪一个月,这就牵涉到节气了。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往细方面说,应该说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这十二个中气,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规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中气;小满是四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中气;处暑是七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中气;小雪是十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

至于十二个节气在哪几个月里,那就不一定。又阴历的一个月平均址29天半多一点,可是从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的间隔却平均是30天半少一点。这样中气在阴历的月份里要逐月推迟1天光景,到一定的时候,中气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个月的末尾,如果挨着的第二个月又是小月,很可能这个月就没有中气,因为下一个中气满在第三个月的月初去了。中间的这个汉有中气的月份,就算是上个月的闰月。举个1998年的例子:阳历6月21日是阴历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气);而阳历7月23日是阴历六月初一,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气,从阳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这个,阴历月里面(阴历五月完了以后的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小暑,没有中气, 这个月就算是闰五月。

所以阴历闰哪一个月,是按一定规律由人定出来的,并不神秘。

2.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十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有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干支纪年法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表便得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干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干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
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余照推。时的天干却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词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予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壬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其 他
天干方位 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木。
天干五季 甲乙属春,丙丁属夏,戊己长夏,庚辛属秋,壬癸属冬。
天干化合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地支方位 寅卯东方木,已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示四季土。
地支四季 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
地支六合 子与丑合化土,寅与亥合化木,卯与戌合化火,辰与酉合化金,已与申合化水,午与未合,午为太阳,未为太阴,合而为土。地支六合,一是用在四柱中,即人的出生年、月、日、时中的天干地支的排列中。如出生的年月日时中,地支中有子与丑,就是子与丑合,有寅与亥二支,就是寅与亥合。相合者,为合好之意。
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相冲实为对冲。如在八卦图上可以看出,卯为木在东,酉为金在西,午为火在南,子为水在北,其他干也如此,都是处在互对的位上,故又为对冲。相冲为相克之意。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相害为相克之意。

3.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说,可分为阴阳说与五行说,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说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
阴阳学说
  阴阳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相对的气是天地万物的源泉。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为之对应;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为之对应;人又有三百六十骨节以应周天之数;所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节可以观天、掌纹可以察地,天、地、人合一。发展到后来,甚至某命理师屈指一算,一看掌纹,就能断出凶吉,其实这种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论断未免言过其实了。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

这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信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理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天干五行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阴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支五行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戌丑未属土,辰戍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讷音五行(干支五行)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末路旁土,壬申辛酉剑锋金,甲戍乙亥山头火,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头土,庚辰辛巳白腊金,壬午癸未杨柳木,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已长流水,甲午乙未沙中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甲辰乙己复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本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水各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4.气候节令
节气的来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并给每等分取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大家知道,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事实上,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并结合当时的天气及自然景观来命名的。其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二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大雪、小雪反映降雨降雪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为了便于记忆,有人根据上述节气名称顺序,编写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寒又寒


这首节气歌中,每句除一两个字外,其余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节气。如第一句中除天字外,其余各字代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余各句可照此类推。
立 春 阳历二月四日前后,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始。农谚说:"立春三日,百草发芽。"这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气温缓慢上升,万物开始萌芽。
雨 水 阳历二月十九日前后开始,这时候大部分地区严寒已将过去,雨量逐渐增加,农谚有:"雨水节,接柑桔"、"雨水有雨压病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惊 蛰 阳历三月十六日前后开始。这时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中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所以叫"惊蛰"。我国华中地区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还是我国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春 分 阳历三月二十一日前后开始。有古籍载:春分时节,阴阳各半,所以昼夜均分并且寒暑平均。这时还是北半球春节的开始,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反青。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 明 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芽生叶。农民多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谷 雨 阳历四月二十日前后开始,意为雨生百谷。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较稳定,降雨量比以前有所增加,对谷物生长极有帮助,是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季节。
立 夏 阳历五月五日之前后开始。民间习惯上以为这是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所以农谚说:"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 满 阳历五月二十一日前后开始,"小满"即为麦粒开始饱满,但未到成熟。
芒 种 阳历六月五日前后开始,农历五日节,即意为有芒之谷可播种,我国华中地区时进入梅雨季节,群众习惯晴时曝晒衣物。农业上多忙于夏收夏种。农谚日:"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夏 至 阳历六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到了。气温逐渐上升。夏熟作物生长渐旺。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小 暑 阳历七月七日前后开始,暑意为炎热,小暑是气候炎热还未热至极点,这时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农谚曰:"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黄金"。
大 暑 阳历七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达到了顶点,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极利于夏熟作物生长,农谚说:"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
立 秋 阳历八月八日前后开始。这时已到末伏前后,气温开始下降。我国江南有农谚说:"立秋处暑地起忙,收了早稻种杂粮"。
处 暑 阳历八日二十三日前后开始。处暑意为躲藏,"处暑"表示暑气开始消失。这时气温渐降,雨量渐少。江南农谚: "处暑萝卜白露菜。"
白 露 阳历九月八日前后开始。因地面水气凝结为色白之露,因此得名。此时天气渐凉,气象谚日:"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
秋 分 阳历九月二十六日前后开始,因此时正值秋季六个月的一半,故名,此时大部地区进人秋收秋种。气象谚:"秋分有雨来年丰。"
寒 露 阳历十月八日前后开始,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意为天气渐转冷。农谚:"寒露蚕豆霜降麦,种了小麦种大麦。"
霜 降 阳历十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据古籍载:寒露后,气肃露凝结而为霜,故名。此时农作物收割。气象论:"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立 冬 阳历十一月七日前后开始,据古籍载:冬,即为冷,立冬三时,不物终成,故为节名。气象论:"立冬白一白,晴到割大麦。"
小 雪 阳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气象论:"小雪现晴天,有雨到年边。"农业上忙于冬耕、冬季造林。
大 雪 阳历十二月七日前后开始。古籍载:小雪之后,雪降得更加厉害,故名大雪。农谚:"大雪冬至雪长飞,办好副业多积肥。"
冬 至 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从这一日起,寒冷降至,农业上进行防冻、积肥、深耕、灭冬虫等。
小 寒 阳历一月六日前后开始,意为冷气积久而为寒,但天气并未寒至极点而谓。农业上保证越冬作物安全过冬。
大 寒 阳历一月二十日前后开始。"大寒",意为寒气之逆极。这是一年中最寒冷之时期。
三 伏 伏是隐伏避着之意。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也称头伏、二伏、三伏。是用"干支记日法"推算出来的。初伏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在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为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农业上,"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小麦"。
小 阳 春 农历十月,我国民间有过小阳春的传统节令。据古籍说,冬日的太阳,万物生长都归功于它,并因其温暖如春……

5.七十二候
一候为五日,用鸟兽草木的变动来验证月令的变易(大概以黄河流域酶气候为准)。宋王应麟《玉海》:"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节气,一年每月二节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一岁有七十二候,每月有六候。

另据《月令》、《时训》、清《时宪书》等记载,每月物候和自然的现象(且口七十二候)如下:
孟春之月 东风解冻,蛰虫(藏伏土中之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雁候北,草木萌动。
仲春之月 桃始花,仓庚(即黄莺)鸣,鹰化为鸠,玄鸟(燕)至,雷乃发声,始电。
季春之月 桐始花,虹始见,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鸟类)降于桑。
孟夏之月 蝼蝈(即蛙)鸣,蝗蚓出,黄瓜出,苦菜秀,蘼草死,麦秋至。
仲夏之月 螳螂生,反舌(百鸹)无声,鹿角解,蜩(即蝉)始鸣,半夏生。
季夏之月 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即至),腐草为萤,土泣溽暑,大雨时行。
孟秋之月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天地始录,夭乃登。
仲秋之月 鸿雁来,玄鸟(即燕)归,群鸟养羞,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水始涸。
季秋之月 鸿雁来宾,雀人大水为蛤,菊有黄华(即花),豺才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孟冬之月 水始冰,地始冻,雉人大水为蜃(蛤类),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成冬。
仲冬之月 鸡旦(求旦之鸟)不鸣,虎始交,荔挺出,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
季冬之月 雁北乡(同向),鹊始巢,鸡乳(产子也),征鸟(鹰属历疾,水泽腹坚。)

6.节气和气象的农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节气和气象有密切的关系,而农谚是历代老农乡贤根据气象观狈,j和耕作经验的总结,虽然不是一一应验,但也有较大的可靠性;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参考作用。下面选录我国民间有关农谚供参考。

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
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正月动雷雷转雪,二月动雷雨勿歇,三月动雷田开裂,四月动雷秧打结。
春雾霜,夏雾雷,秋雾雨,冬雾风。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雨水前后,植树插柳。
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
惊蛰种麦堆满仓,清明种麦一把糠。
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
过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春分一到昼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
春分早,立夏迟,清明种田正当时。
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
清明.有雨麦子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不见风,麻豆好收成。
谷雨雨不休,桑叶好饲牛;谷雨天气晴,养蚕娘子要上绳。
立夏晴,蓑衣满田塍,立夏落,蓑衣挂檐下。
立夏东南风,四十五天张鱼网。
小满前后,种瓜点豆。
小满满,芒种灌。小满晴,麦穗响铃铃。
四月芒种麦割完,五月芒种麦开镰。
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
芒种日下雨,不是干死泥鳅,就是烂断犁扣。
小暑种芝麻,头顶一盆花。
雨落小暑头,干死黄秧渴死牛。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小暑起西北,鲤鱼飞上屋。
夏至个日麦秆青,小暑不割麦自亡。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
夏至西北风,十风铃子九个空。
端午夏至连,高山好种田。
初伏有雨,伏伏有雨。
过伏不种秋,种秋也不收。
三伏有雨秋苗壮,三九有雪麦苗强。
小暑热,果豆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
小暑起燥风,日夜好天空。
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回。
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黄金。
朝立秋,凉飕飕;暮立秋,热到冬。
六月立秋秋后种,七月立秋秋前种。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
白露晴三日,砻糠变白米。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寒露一到百草枯,薯类收藏莫迟误。
寒露蚕豆霜降麦,种了小麦种大麦。
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半冬干。
霜降不起葱,越长心越空。
立冬无雨一冬晴。
立冬晴,柴米堆得满地剩;立冬落,柴米贵似灵丹药。
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
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
小雪下麦麦芒种,大雪下麦勿中用。
冬至前头七朝霜,有米无砻糠。
冬至多风,寒冷年丰。
冬至天晴明,来年歌太平。
冬前霜多来年旱,冬后霜多晚禾宜。
三九不冷夏不收,三伏不热秋不收。
小寒节日雾,来年五谷富。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寒潮过后天转晴,一朝西风有霜成。
冬至雨,除夕晴;冬至晴,除夕地泥泞。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设计开发:时代贝尔信息科技
鄂ICP备11001189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武汉市上生企业策划咨询有限公司